本文作者:访客

我不懒却仍然发胖,原因何在?

访客 2025-11-01 15:01:01 30749 抢沙发
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并不懒惰,但仍然难以摆脱肥胖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饮食习惯、代谢率、运动量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即使一个人有意识地控制了自己的饮食并尝试进行锻炼,仍然可能存在一些无法察觉的因素影响体重,要理解并管理自己的身体状况,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综合措施。

前不久,李薇发现妈妈总是频繁地喊口渴,喝水量比以往明显增多。担心妈妈身体出现问题,李薇带着妈妈前往医院做了一次全身体检。当检查结果摆在眼前时,李薇着实吓了一跳:空腹血糖指标高达7.41mmol/L,远超正常范围;谷丙转氨酶、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也纷纷显示异常,还被诊断出患有脂肪肝。

医生严肃地告知李薇,这些症状都与她妈妈的肥胖有着密切关联。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性认为肥胖更多是外在形象上的问题,并将其归咎于个人饮食习惯或缺乏运动,甚至给肥胖者贴上“懒惰”“自控力差”的标签。然而,这恰恰忽视了它作为一种复杂慢性疾病的本质。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提到,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随着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持续增长,正确认识肥胖,采取科学的减重措施,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肥胖,被误解的慢性病

“我只是胖一点,身体也没什么不舒服。”这是很多肥胖者的常见说辞,李薇妈妈也是如此。

李薇妈妈今年56岁,是个典型的北方人,平日里对面食情有独钟。农村娱乐活动少,平时饭后总喜欢坐着或躺着刷刷手机。最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肚子开始越来越突出,身材逐渐走样,一米五几的身高,体重已经达到了68公斤。按中国诊断标准(超重:BMI ≥24 kg/㎡且<28 kg/㎡;肥胖:BMI≥28 kg/㎡),李薇妈妈体质指数(BMI)为29kg/㎡,属于肥胖症。

然而,李薇妈妈却从未认为肥胖是一种需要被医学干预的疾病。在她的观念里,肥胖仅仅是吃得多、动得少导致的身材走样。即便身体已经因肥胖出现诸多健康隐患,她依然没有意识到肥胖背后潜藏的医学风险。

我不懒却仍然发胖,原因何在?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肥胖对身体健康的破坏是“沉默而系统性的”。图/图虫创意

“怕胖不好看、影响美观等等,甚至对肥胖污名化,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肥胖可能带来的一些健康问题,把肥胖当成一个疾病,才能从预防和治疗方面采取更积极的对待态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主任肖建中表示。

事实上,肥胖对身体健康的破坏是“沉默而系统性的”,它无声无息,久而久之却可能影响到你身体内几乎所有重要器官。研究表明,肥胖与超过200种不同的合并症直接相关。在肥胖症人群中,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43.1%和23.0%;除糖尿病外,肥胖还会增加血脂异常、高血压、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肿瘤、精神心理异常及其他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

近几年,一些学术组织和学者在积极为肥胖症“正名”,将其定义为“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去年10月发布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应用指南》)中,将肥胖症定义为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或分布、功能异常的慢性、复发性疾病。

国家层面也在加强对肥胖症作为慢性病的重视与管理。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一年后的2025年4月,全国爱卫会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呼吁全民正确认识体重,科学管理体重。

而这些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将肥胖从个人意志的道德评判中剥离出来,回归其疾病本质。或许面对肥胖,我们要做的不是苛责自己,而是以科学的视角重新理解身体的变化,并勇敢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肥胖治疗的医疗化转向

李薇妈妈在女儿的督促下,也曾尝试过各种减肥方法。她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只吃少量的蔬菜水果,几乎不吃主食;还坚持每天去公园散步、跳广场舞,运动量也不小。然而,一段时间下来,体重并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因为过度节食导致身体虚弱,精神状态不佳。而且,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又迅速反弹。

在互联网上,不少人像李薇妈妈这样有类似的减肥经历,尝试各种减肥方法,减重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体重反复反弹,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很多人知道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但问题是有时候人们并不知道怎么吃科学,应该控制多少的总热量对身体有好处,这样减重并没有多大效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胖人都有病,脂肪过度堆积的肥胖状态才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对于这类的人群,我们可以用有效的药物去主动的控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荣誉主任委员、原中日友好医院大内科主任杨文英对此表示。

《应用指南》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越大。”以往情况下,很多指南大多是建议肥胖者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果无效,再尝试减重药物等方式治疗。但事实上,肥胖的成因十分复杂,并非仅靠个人意志力,用简单的“管住嘴迈开腿”就能解决,甚至还会因此延迟他们前来医院诊治的时间,增加其他健康风险。因此该指南建议,肥胖要早治疗、早用药。

我不懒却仍然发胖,原因何在?

《应用指南》提出,肥胖要早治疗、早用药。图/图虫创意

目前,国内已有六种药物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成年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包括一款传统减重药物,三款GLP-1单受体激动剂药物,一款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药物,以及一款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药物。

除传统减重药物外,其他五款GLP-1类药物均为新型减重药物,即基于营养刺激激素(NuSH)受体靶点研发的相关药物。NuSH是指一系列由饮食营养成分刺激所分泌,发挥调节食欲与内分泌代谢的激素,如胰升糖素样肽-1(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GIP)、胰高血糖素(GCG)等。

以今年最新上市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药物玛仕度肽为例,这是全球首款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6月27日获批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基础上对成人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初始体重指数(BMI)为:BMI≥28kg/m2(肥胖);或 BMI≥24kg/m2(超重),并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的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我不懒却仍然发胖,原因何在?

今年6月27日,1类创新药玛仕度肽注射液正式获批上市。图/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所谓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其用于减肥的机理在于独特的双激动作用机制。一方面,GLP-1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的多个部位,GLP-1R的激活会产生包括降低下丘脑食欲调控、调节奖赏系统控制进食行为、延缓胃排空等效应;另一方面,GCG是1种由胰岛α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可直接作用于肝脏,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而且还可以通过激活脂肪酶促使脂肪分解及脂肪酸氧化,对能量消耗具有有利作用。GCG和GLP-1可协同减少食物摄入,促进脂肪燃烧,增加能量消耗,从而增强减重效果。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肥胖防治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心血管代谢疾病负担重,亟需减重疗效显著、心血管代谢多重获益明显和安全性良好的减重药物。相信作为全新减重机制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可以为超重肥胖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说。

体重向下,健康向上

随着2025年“体重管理年”正式启动,全国各地掀起减肥热潮。以新型减重药物为代表的科学减重手段,为肥胖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基于营养刺激激素(NuSH)受体靶点研发的相关药物,在减重的同时,还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改善多维度体重指标,带来代谢及合并症改善等多重获益。

在10月31日举行的“玛仕度肽里程碑研究数据读出发布会暨北京上市会”上,专家们的观点也进一步佐证了科学减重手段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我不懒却仍然发胖,原因何在?

玛仕度肽里程碑研究数据读出发布会暨北京上市会。图/主办方提供

发布会上,国内创新药企信达生物公布了其自主研发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mazdutide),在3期临床试验DREAMS-3中达成主要终点。纪立农表示,玛仕度肽最新3期临床研究证明,在兼顾降糖和减重双重效果方面,其降糖疗效优于司美格鲁肽并带来更明显的多重代谢改善,安全性良好,为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代谢管理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

“DREAMS-3结果中有一个指标,实验组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了2个百分点。这是什么概念?一般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可以降低0.5到1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说明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的强力降糖效果。”肖建中在采访中表示。如今,随着在国内广大的T2D患者群体中,合并肥胖的比例持续上升,同时兼顾血糖控制与减重的治疗策略,对改善这类患者的临床结局至关重要。

控糖与减重之外,肖建中还提到,GCG/GLP-1通过抑制脂肪合成和促进脂肪分解,双管齐下调节肝脏脂肪代谢,同时具有改善心血管健康等有多重作用。他举了一个具体案例,“这个人在使用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后,一个半月减了大概10斤,然后他的血糖、脂肪肝、尿酸、血压、血脂这些都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这为更多肥胖人群提供了选择,尤其是那些既希望减轻体重,又想改善合并症的患者,让他们在追求体重向下的过程中,也能实现健康向上。”信达生物综合管线首席研发官钱镭对比表示,“中国有大量肥胖及合并症患者,对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的创新疗法需求迫切。随着体重管理、T2D适应症的相继获批,我们相信玛仕度肽将惠及更多需要全面改善血糖、体重及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患者。”

我不懒却仍然发胖,原因何在?

专家提醒,使用药物的同时,仍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图/图虫创意

在“体重管理年”的大背景下,医疗手段正成为肥胖管理的重要补充。当然,专家也提醒,药物治疗只是肥胖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在使用药物的同时,大家仍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只有将医疗手段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才能实现长期、有效的体重管理,真正达到健康减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4, 23(10): 1237-1260. DOI: 10.3760/cma.j.cn115610-20241017-00455.

Waters H, Graf M. America’s Obesity Crisis: The Health and Economic Costs of Excess Weight. Milken Institute; 2018. Accessed February 20, 2024.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7):545-564. DOI:10.3760/cma.j.cn311282-20240412-00149.

新华网.信达生物公布玛仕度肽最新Ⅲ期数据,疗效如何?https://www.xinhuanet.com/health/20251027/becaf4fbe38847c8adfe003fd2892e91/c.html

Wewer Albrechtsen NJ, Holst JJ, Cherrington AD, et al. 100 years of glucagon and 100 more. Diabetologia. 2023 Aug;66(8):1378-1394.

Adorini L, Trauner M. FXR agonists in NASH treatment. J Hepatol. 2023;79(5):1317-1331.

EASD 2024 - 25OP 25 Incretin receptor agonists: better and better https://cattendee.abstractsonline.com/meeting/20620/session/152

作者:刘焕

编辑:王潇仪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074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