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国家级都市圈再添一员,新都市圈崛起!

访客 2025-10-30 15:02:52 22930 抢沙发
国家级都市圈再次迎来新成员,这一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都市圈将带来一系列发展机遇,包括但不限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流动等方面,这一举措有望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东北第二个都市圈,来了。

最近,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长春都市圈成为东北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随后几天,该规划的正文也向全社会公布。

《规划》明确以长春为中心,联动吉林、四平、辽源三市,共同构建面积约2.9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10万的长春都市圈,旨在打造引领吉林全面振兴的核心增长极和辐射东北地区的战略引擎。

国务院2024年7月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但相对于其他都市圈,长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经济体量相对较小,这对其日后发展会有哪些影响?长春都市圈又该如何破局?

国家级都市圈再添一员,新都市圈崛起!

长春城市风光 图/图虫创意

“一城独大”

长春都市圈与东北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沈阳都市圈相比,整体规模小了不少。

2023年2月,《沈阳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沈阳都市圈以沈阳为中心 ,以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为支撑。相比而言,长春都市圈的范围较小,除了长春之外,仅涵盖吉林、四平、辽源三市。

从功能定位上,长春都市圈谋划了“一中心、三组团,五带”的空间布局。“一中心”即以长春为都市圈中心城市;“三组团”即打造长吉组团、长平组团、长辽组团;“五带”分别为长吉延长(白山)现代文旅产业带、长辽梅通白(山)医药产业带、长四辽先进制造产业带、四长松白(城)现代农业产业带、辽四长松白(城)能源产业带。

《规划》还设定了一个关键目标,即到2030年,长春都市圈经济总量力争达到1.35万亿元左右。

2024年,长春GDP为7632.19亿元。这一经济总量,在已经获批的十几个国家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中,排名靠后。

有业内专家认为,中心城市能级相对薄弱,直接制约了长春对都市圈非核心城市的功能辐射。

此外,2024年吉林、四平、辽源三市的GDP分别为1633.23亿元、580.59亿元、527.69亿元。相对于其他已获批都市圈的组成城市,体量也较小。

数据显示,2024年,长春GDP和人口分别占吉林全省的53.1%、39.2%。而2010年以来,吉林、四平、辽源等城市常住人口都呈下降趋势,例如四平城区人口从2017年的68.1万人降到2023年的65.2万人,减少2.9万人。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相比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长春周边城市经济体量较小,这一方面说明吉林的强省会战略有一定效果,另一方面则表明长春对其他城市的“虹吸”效应较为明显。他说,目前长春“一城独大”格局比较明显,尚未有效形成对全省发展的支撑效应。

如何破局?

面对当下情况,长春都市圈该如何破局?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长春都市圈要想发挥带动作用,首要是壮大自身力量,这样才能形成辐射与带动的力量。

在曾刚看来,长春实际上具备非常好的发展条件,比如在长春云集了不少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比如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后者在激光研究领域水平非常高。不过,曾刚坦言:“在产业化方面,武汉等南方城市最近几年在激光应用方面做得非常好,相比而言长春还有提升的空间。”

据《吉林日报》报道,目前,长春市在光电信息领域拥有两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150人、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3000余人,在高性能传感器等12个高精尖特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长春科研成果“省内开花、省外结果”的现象突出。

最近几年,部分南方城市开始与长春的科研力量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比如,2020年7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与杭州滨江区共同成立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综合优势,充分对接滨江区高新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引领推动光电技术成果落户杭州滨江区,打造科研创新转化运用创新平台。

长春的高校还与广东城市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比如在2021年3月,广东中山与长春理工大学签订了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培养方向为光学物理、人工智能、光学材料等光机电算材领域。据悉,这是一个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硕士要进入中山当地相关企业实习,由双方导师共同培养。

“长春本地科研资源丰富,但很多成果转化并没有留在本地,未来长春的一大探索方向就是如何将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留在本地,进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曾刚说,在他看来,长春可以利用更多外来资本,培育市场主体,助推科研成果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长春市已经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组建光电信息产业“一会三联盟”(科创联盟、企业联盟、基金联盟以及专家委员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落地。

在曾刚看来,长三角等国内都市圈整体发展水平和区域协调水平较高的区域,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协同较好,邻近城市之间形成了明确的产业分工和错位发展,还诞生了不少协同发展的产业联盟。长春都市圈的另外3个城市,可以借助长春产业和自身禀赋,在部分领域形成一定比较优势。

据了解,《长春市落实〈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三年行动方案》近日出台,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光电信息、医药等产业延链展链布局。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长春汽车产业产值占全市GDP比重达58%。但2023年开始,长春的汽车产量被深圳超越。

目前,长春同样正值汽车产业“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长春都市圈的三座城市,也在力图抓住这一机会。

比如辽源,一方面押注“绿氢+”项目:建设天楹新能源“绿氢+”产业标志性项目,加快绿氢、绿氨、绿醇等绿色能源的建设布局;另一方面利用增量配电网优势,带动中国华润、中车等央企项目落地联动,全力打造长春都市圈的清洁能源配套基地。

在汽车配套相关领域,辽源还在深度融入“一汽朋友圈”,将推动48户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好融入一汽产业链配套体系。目标是建设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和轨道客车产业配套基地,从“老工业”转变为“高精尖”的产业配套者。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跟随长春的产业进程,发展出自身独具竞争力的产业,避免人口持续流失,可能成为长春都市圈另外三座城市需要持续摸索的发展路径。

都市圈与东北振兴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仅占全国4.7%,近年来东北振兴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如何真正找到有效的着力点,仍然是各界探讨的焦点。

围绕东北地区协同发展,《规划》提出以长春市、哈尔滨市、沈阳市、大连市为战略支点,打造一条南北贯通的集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冰雪文旅为主的产业合作和开放合作走廊。

此外《规划》中还明确,长春都市圈要构建“一廊”,贯通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东北四市,打造引领东北全面振兴的科创产业走廊和对外开放通道。

在曾刚看来,从地理区位看,长春都市圈位于东北中部,天然具备连通东北、与其他省份协同联动融合发展的区位条件。他说:“东北振兴是一个宏大的议题,但如果将都市圈作为抓手,则可以形成较好的着力点。”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长春都市圈的建设不仅是吉林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国家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在他看来,以长春为圆心打造“圈”,是突破东北振兴瓶颈的重要抓手。

曾刚分析,不论是长春都市圈,还是沈阳都市圈或者未来东北其他的都市圈,他们的发展路径不仅仅是单点突破,更需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航母战斗群”,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层面,东北科教实力整体较强,要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

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看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还在于创新。从资源禀赋来看,东北并不缺乏科研底蕴。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实力不俗,构成了区域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然而,近年来这些科教资源并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他看来,推动东北产业转型,需要营造一个崇尚创新、保护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和体制环境。

作者:赵越(zhaoyue1@chinanews.com.cn)

编辑:孙晓波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93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