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名额急剧减少,竞争形势愈发严峻
考研名额出现断崖式缩水,即考研录取名额大幅减少,这一现象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高校招生计划调整、报名人数激增等,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攥写,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邓悦的备考时钟,在今年考研预报名前一天被按下了暂停键。她所报考的是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硕。10月9日,邓悦登录学校官网,惊讶地发现该专业留给统考生的招生名额,从去年的18人“断崖式”缩减至仅剩1人。“当时我正学得焦头烂额,突然觉得手里的书都没什么意义了。”邓悦说。
多所“双一流”高校官网显示,2026年多个硕士专业的统考招生名额大幅缩水,降幅超过50%,其中包括河海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多个专业。突如其来的“缩招”,让不少备考已久的考生感到进退两难。考研这条赛道,是否会越来越狭窄?未来的研究生招生,又将如何变化?
9月10日,江苏理工学院的考研自习室 图/视觉中国
被“挤占”的名额
得知“缩招”消息后,邓悦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求助,很快聚集了一群报考同专业的“研友”。“大家的普遍反应就是崩溃。”邓悦说,由于参考书目特殊,如果想临时换学校,只有极少数“双非”院校可选择。
像邓悦一样陷入焦虑的考生不在少数。重庆市一家考研咨询机构的负责人周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观察到,今年10月以来,因“缩招”前来咨询的考生比往年“翻了一倍不止”。
事实上,依据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5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仍在逐年扩大。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有序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那么,考生们强烈的“缩招”感从何而来?
研究生招生,包含推免与统考两个渠道。所谓“推免”,即“保研”,而“统考”是指考生参加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邓悦记得,她在官网上查询招生名额时留意到,她所报考的专业今年共计划招生15人,其中有14个名额都划给了推免生。而去年,该专业招生24人,推免生仅占6人。在许多考生看来,正是今年推免生比例的增加,“挤占”了留给统考生的机会。
一位长期从事江南大学考研、保研咨询的从业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江南大学的整体招生数量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但由于推免生的增多,不少专业的统考名额有所下调。“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往年江南大学的推免是招不满的,今年推免却突然‘推满了’,这就会导致统考名额的缩减。”多位受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多所高校的多个专业都出现了“推免扩招、考研缩招”的趋势。
推免赛道,确实在不断扩张。今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对新增推免资格高校予以备案的通知》,新增67所推免资格高校,这是教育部时隔八年再次“开闸”。本轮新增后,全国已有超过430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推免资格主要集中在“985”“211”及“双一流”建设高校,本轮新增的67所高校,以“双非”院校为主,更多集中在应用技术类大学及地方性院校。这体现出高等教育体系主动适应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符合高校分类改革发展的理念。
推免考生,为何更受高校青睐?樊秀娣认为,推免生通常依靠绩点排名胜出,其整体生源质量有一定保障,因此,高校在激烈的研究生生源竞争中,可能会倾向于扩大推免名额以提前锁定优质生源。
张龙斌是一所“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在他看来,“推免学生本科通常来自较好的院校,学校师资水平相对更有优势,在日常教学中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提升”。
不过,推免制度并非完美无缺。樊秀娣指出,从接收单位的角度观察,部分推免生也可能缺乏足够学习激情与科研兴趣,其优势更多体现在“按部就班”取得优异成绩的能力上。反之,统考队伍中也存在求学意愿强烈、潜力突出的考生,因此保留统考渠道仍非常必要。
“学硕退场,专硕扩容”
那么,“推免扩招、考研缩招”的趋势未来是否会延续?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各种所谓“缩招”都是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数据,并不能因此得出缩招的结论,有些甚至是考研辅导机构“焦虑营销”的一部分。一方面,国家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仍在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推免生数量的相应增加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当前国家政策对高校接收推免生的比例设有上限,即不得超过招生总量的50%。因此,从总量上看,推免与统考的招生比例整体并不会出现太大的浮动,只是在具体学校与具体专业层面,调整幅度可能各有不同。
但《2025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近年来,尽管从整体来看,推免生占招生计划的比例保持稳定,但具体到高校和专业层面,这一比例却差异悬殊,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甚至只针对推免生,不再招收统考生。
周伟认为,例如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某些学校的招生名额可能多达上百人,而中国语言文学等文科专业,本身招生人数较少,推免比例的浮动,对统考生而言更可能带来“震荡”。
“我们专业在今年取消了统考名额,改为100%接收推免生。”在张龙斌就职的“双一流”高校文科学院,这一变化早有苗头。张龙斌补充说:“过去几年,学硕的名额就几乎全都给了推免生。”在他看来,这意味着对于一些“双非”院校的统考生而言,通往顶尖学术平台的路,正变得越来越窄。
今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2026年招收的学术学位硕士,将全部通过“本科推免—硕博连读”的方式选拔和培养。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发布公告,优先招收优秀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本科直博),硕士生层次聚焦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仅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生。
“相比专硕,名校学硕往往更青睐推免学生。”周伟认为,近年来学硕名额的缩减,也是不少统考生感受到“缩招”的原因之一。与学硕招生缩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硕正成为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主力。《2025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针对677所高校的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统考专硕招生计划占比60%以上的高校,已高达87.4%,较去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
陈志文指出,在过去的精英教育时代,硕士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功能,但从2020年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中心已经逐渐转移至博士阶段,硕士阶段则培养专业硕士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头部研究型大学学硕逐步退出,这一转型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致的”。
“考上了才是解药?”
在张龙斌看来,他所接触的学生中,即便是被视为“学术苗子”的学硕,其中真正有志于学术、选择继续深造的,仍然是一小部分。“许多同学读研,更多是作为暂缓就业的选择,或者说尚未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
提到考研,邓悦的想法很直接:“只想弥补一下高考的遗憾。”去年“一战”失败后,她一度想过“换个赛道”,但频频受挫后,考研的念头再次浮现。她形容这像一场“慢性中毒”,“也许只有考上了才是解药”。事实上,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已出现降温趋势。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88万人,较前一年减少了50万人。
与此同时,读研也面临着日益高昂的经济成本。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专硕学费水涨船高,一位金融类专业考研咨询机构的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名校的金融专硕,读两年学费就得二三十万,另一些学校虽然学费未涨,但开始不提供住宿,这对于考生而言,也是一种‘变相涨价’。”昂贵的专硕学费,也将部分考生“挤回”学硕赛道。
在陈志文看来,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个普遍误区,即将研究生视为“第二个本科”,默认优秀的孩子就必须再读个研究生。他强调,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读研解决就业困境更需谨慎。“如此之大的培养规模下,研究生并不等于体面的工作。”陈志文指出,“未来十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长,三年后的就业形势可能比现在更严峻。”
樊秀娣认为,如果仅凭一张文凭在就业市场竞争,研究生未必比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更有优势。“无论是否读研,学生都应当明确‘我想要什么’。如果选择读研,就应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在未来找到满意的工作。”
(文中邓悦、周伟、张龙斌为化名)
杂志标题:考研名额,缩水了?
作者:刘孜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