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南宁爆款短剧风潮涌起

访客 2025-09-17 15:01:00 49456 抢沙发
近期,南宁成为爆款短剧的风口,一系列精彩的短剧在南宁火热上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这些短剧以其紧凑的剧情、出色的演员表现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南宁作为短剧发展的新热土,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王裕华正在和甲方开会讨论下一部短剧的拍摄工作,而这时已经接近凌晨。王裕华是广西南宁一家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总经理兼执行导演,她说这样的工作时间和节奏,在当地短剧行业是常态。

近年来,随着微短剧在国内外的爆火,广西南宁也成为微短剧热门取景地和微短剧企业集聚的城市之一。而南宁也想借助微短剧行业的东风,带动当地文旅产业乃至整座城市的发展。

日前,南宁市正式印发《支持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推出涵盖企业落户、创作拍摄、人才引进、出海传播等六大类扶持政策,最高单项奖励达400万元,引发关注。

当地媒体称,南宁此举目的在于推动微短剧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微短剧产业核心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对城市资源依赖度低,所以不少城市盯上了这条赛道,期望通过打造微短剧产业基地,来提振城市文化旅游产业。

不过,他也提到,微短剧的市场竞争激烈,少数爆火剧和大量僵尸剧并存,市场风险较大。因此,他建议,城市应结合自身特征和资源禀赋量力而行,可以鼓励和引导微短剧产业发展,但要避免押宝式的无序发展。

“真金白银”扶持背后

《若干措施》明确:对新注册的微短剧企业,年度营业收入达30亿元以上的可获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年度取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数量全国前五且营收超30亿元的企业,奖励金额提升至400万元。

在拍摄制作方面,企业在南宁市属景区公园取景可免门票及场地费,作品植入南宁城市元素超50%,且已取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并在主流平台上线播出,经审核符合要求,每集可获5000元补贴,单部最高10万元。

南宁爆款短剧风潮涌起

南宁市东盟商务区。图/图虫创意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和他的团队,最近几年一直在调研短剧行业,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就各地扶持政策来看,南宁的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对于南宁这样体量的城市来说,这样的支持应该说实属不易”。

“我们了解到,今年南宁给予微短剧的资金扶持大概有几千万。”王裕华说。她的团队也从中受益,其中一部短剧获得约20万元政策支持。不过,她也提到,资金多,但项目也多,要去申请。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南宁就曾发布文件,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4月15日,《南宁市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发布,其中在微短剧领域,提出对符合标准的微短剧产品、企业和基地制定现金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制作企业开放南宁市管辖的公园、绿地等场所用于拍摄。

“真金白银”地扶持当地微短剧产业的发展,南宁所图为何?《若干措施》开宗明义:促进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这表明,南宁不仅有做大微短剧产业之意,更希望通过微短剧赋能城市名气和文旅产业。

近年来,“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不时出现,南宁显然也想成为被带火的那座城。这也体现在南宁的微短剧扶持政策之中,比如,其中提到对南宁元素占比超过50%的作品提供一定额度的补贴。

总部位于南宁的广西山海星辰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海星辰”),是一家由网文公司转型的微短剧公司,如今已位居全国短剧行业第一梯队,月均票房超3.5亿元,爆款率达40%。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周培金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南宁市的这些扶持政策,在业内看来是非常积极和具有引导性的。

他说,微短剧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南宁市适时出台政策,有助于吸引和集聚产业资源,抢占发展先机。“无论是现金奖励还是拍摄资源支持,都直击微短剧制作成本、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痛点。比如我们在拍摄《孤单旅行团》《绣缘》《瓦氏夫人》等作品时,地方政府帮我们协调拍摄场地,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南宁爆款短剧风潮涌起

短剧《瓦氏夫人》拍摄现场。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措施》特别强化“出海”支持。对获得国家授予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励。对当年短剧出口营业收入达2亿元的企业,按当年出口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二进行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60万元。

周培金表示,南宁作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拥有丰富的跨境文化资源和便捷的国际合作渠道,并且东南亚文化与中国相近,用户对短剧内容接受度高,且当地数字娱乐需求增长迅猛,非常适合短剧出海。

区位优势与性价比

“横店太远?南宁正在成为‘微短剧好莱坞’!”当地媒体这样形容南宁微短剧产业发展。

前述《若干措施》提到:当前,南宁市凭借区位优势、取景拍摄条件优越等条件在发展微短剧产业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并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微短剧产业生态。相关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已有超200部短剧在南宁取景。

张毅表示,南宁微短剧产业起步相对比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微短剧产业生态,有一些微短剧企业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也带动了当地微短剧产业的发展。

企查查数据显示,南宁市现存1255家短剧相关企业,其中,成立年限在1—3年的相关企业最多,占比38.09%;成立年限在3—5年的相关企业其次,占比27.57%。

“今年暑期档期格外火爆,有不少新剧组进驻南宁。”王裕华介绍,其团队从2019年开始专注于微短剧制作,曾参与协拍过《声色犬马》等多部爆款网络短剧。

当地多位微短剧行业从业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同于其他城市短剧以棚拍为主,南宁拍摄的短剧多为实景拍摄。

王裕华说:“相对于在摄影棚内拍摄,实景让观众看剧时更有沉浸感。而南宁高楼林立的现代街景、亮丽时尚的大型商业建筑,都符合微短剧中关于繁华都市的设定。”

据了解,南宁摩天大楼“含量”颇高,豪华办公楼供应充足且价格颇具竞争力。广西新闻网此前报道,据2020年公布的中国摩天高楼排行榜,南宁市以38栋(200米以上)摩天大楼数量,排在全国第十位。

此外,南宁作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东盟各国都在南宁有领事馆,当地高校的东盟国家留学生数量众多,东盟商务区、方特东盟神画以及众多越餐厅、泰餐厅、南洋餐厅等拍摄场景丰富、便利。

南宁爆款短剧风潮涌起

南宁方特东盟神画一景。图/图虫创意

张毅提到,南宁的风光、文化、美食等都极具特色,与全国其他城市有明显的差异,同时南宁面向东盟,对微短剧打通跨境旅游和消费,以及海外的传播,都有非常好的基础。

山海星辰已通过自有海外短剧平台Stardust TV,将作品推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培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东南亚市场作为Stardust TV的核心增长区域之一,累计用户超1000万,其中2025年新增用户超500万,累计曝光量达27亿次。

多位受访者认为,性价比是南宁发展微短剧产业的优势。

张洛佳是广西西路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选角导演,曾参与多部爆款微短剧的招募选角工作。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宁短剧演员片酬偏低,无台词群演日薪为80元至100元,特约演员根据台词量定价,单句台词200元至500元,重要角色800元至2000元不等。

张洛佳说,相比横店等地,南宁在场地租金、人力成本等方面比其他城市更有性价比,“像群众演员,最低六七十块钱一天的,我都听说过。”

不过,如同硬币的两面,张洛佳也提到,虽然群众演员数量庞大,但台词功底和演技较好的特型演员稀缺,部分优秀演员因片酬较低选择前往横店、西安等城市拍戏。此外,她还提到,南宁缺乏古装拍摄场景,需转场至都匀等地完成相关拍摄。

张洛佳表示,目前南宁影视企业已覆盖微短剧制作各环节,不过受限于现阶段的资金投入、文艺作品审美和打磨能力、影视人才供给等,要在当地从头到尾打造爆款微短剧较有难度。

周培金坦言,目前南宁微短剧产业发展高端人才短缺、内容创作力不足。他提到,导演、编剧等专业人才仍较匮乏,多数团队仍依赖外来剧本,本土原创能力待提升。他建议建立产业联盟,联合企业、高校共建人才孵化基地,定向培养编剧、运营、技术人才等。

专家:防止同质化和一哄而上

艾媒咨询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677.9亿元,同比上升34.40%,预计2030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500亿元。

微短剧市场高速增长大背景下,南宁之外,杭州、郑州、西安等不少城市纷纷颁布相关利好政策,为短剧发展提供支持,其中郑州更是直指“中国微短剧之都”。

张毅认为,现在多个城市发布支持政策,打造“短剧之都”,与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微短剧业态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有极大关系。

他分析说,一个方面,微短剧投入小、周期短、制作轻量、门槛低,打破了传统影视产业的高门槛壁垒,也就意味着任何城市都可以盘活相关的全量资源,切入这个赛道。

另外,张毅提到,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去看,各地把微短剧定位为助力地方文化宣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像“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微短剧+特产”等不断出现,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新兴产业的重视。

不过,相关城市想要从短剧热潮中分一杯羹也并非易事。

张毅提到,微短剧本身的商业模式在不断变化,比如前两三年是付费为主,大概从今年开始就逐步走向免费为主。在他看来,关键在于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微短剧+”行动,找出自己的产品、文化以及产业发展的特色,这才是未来城市能够抓住机会的、非常关键的发力点。

张毅表示,要抓住本地的特色,以及在本地的资源里面找到自己的优势,形成有创新性的、能够符合观众需求的高质量的内容,尤其要鼓励创作,挖掘现实题材,进行创新表达,提升微短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有分析指出,微短剧的核心活力源于市场创意和民间参与,政策应注重引导而非主导,维护健康生态而非替代市场选择。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看来,要防止同质化和一哄而上,要从各地拥有的特色资源出发来发展微短剧产业。“同质化是微短剧行业最大的挑战,短剧是一个创意产业,如果一味地打造硬件,缺乏创意软件,那么可能会变成地方政府的独角戏。所以,关键还是要搞好创作环境。”他说。

作者:孙晓波

编辑:蔡如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945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