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银行成长破局,全国首家万亿级A+H股上市城商行之路
重庆银行是全国首家万亿级“A+H”股上市城商行,其成长与破局之路值得瞩目,该行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强化风险管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城商行具有借鉴意义。
文 | 子弹财经 李薇
编辑 | 蛋总
11月14日,重庆银行发布了一则股权变动公告,引发业界关注。
公告称,本次股权调整是落实重庆市国资委突出主责主业、增强核心功能的整合优化改革要求。渝立物资不再为渝富资本一致行动人,而渝富资本是重庆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至此渝富资本的持股比例降至21.93%。
值得关注的是,该行此前在8月份曾连续发布三项股权变动的公告,由此引发了渝富资本的持股比例变更,从23.45%降至21.95%。
重庆银行成立于1996年,借助于成渝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构建了覆盖“一市三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的服务网络,是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成立最早的地方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
2013年11月,重庆银行在港交所上市,2021年2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资产规模达到10227.5亿元,成为全国首家万亿级的“A+H”股上市城商行,也是A股第九家万亿级城商行。
在业绩表现上,重庆银行在今年三季度实现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10.4%;归母净利润48.79亿元,同比增长10.19%。
不过,在重庆银行强劲的盈利增速背后,呈现出中间业务承压挑战,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减少27.6%。此外,资本充足率出现“三线回落”,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8.57%,已逼近监管“红线”。
面对中间业务收入回落与资本补充压力,万亿级的重庆银行将如何破局?股权变动对其长远战略布局和打造西部金融特色品牌将带来哪些影响?
1、下半年多次股权变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
2025年下半年以来,重庆银行接连发生了多次股权变动,主要发生在8月与10月两个关键时刻。
第一个关键时刻是8月11日。重庆银行当日接连发布三份公告,主要涉及两个股东的权益变动事项。
一方面,该行第一大股东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渝富资本”)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1.5%股份,持股比例将从23.45%降至21.95%。
另一方面,重庆市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重庆地产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增持1.5%股份,持股比例将从5.1%增长至6.6%。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权益变动的核心在于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重庆水投集团”,系渝富资本一致行动人),公司拟通过大宗交易减持重庆银行A股股份。
重庆银行在后续公告中指出,这项大宗交易已于9月3日完成,重庆水投集团以10.7元/股的价格,转让了该行A股股份5200万股,占其总股本的1.5%。同日,重庆地产集团的增持计划全部实施完成。
第二个关键时刻是10月9日。重庆银行发布公告称,重庆渝欣创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与渝富资本受同一股东控制)接重庆市国资委通知,同意其将子公司所持的重庆渝立物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立物资”)100%股权转至重庆国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此次变动后,渝富资本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从21.95%降至21.93%,渝富资本仍是该行第一大股东。
在重庆推进国资改革的背景下,重庆银行连续发生“一减一增”的股权操作,或预示地方国企在金融领域的资源优化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银行近期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亮眼。
截至11月21日收盘,该行A股股价为11.12元/股,相较其2021年上市发行价10.83元/股上涨2.68%;Wind数据显示,该行今年以来涨幅达24.9%,引发较多投资者关注。
目前来看,重庆银行的股价处于波动上行的走势,而渝富系股东选择减持,是否以上涨行情来缓解自身经营的部分压力?重庆银行在资本市场较好的发展态势能否延续?「子弹财经」试图向重庆银行进一步了解,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此外,重庆银行将在11月28日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其中一项议题是《2025年三季度利润预分配方案》,该行披露合计拟派发金额约5.85亿元,占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11.99%。
整体来看,该行的股权变动并未造成控制权变更,在经营层面也表现稳定,在资产市场的表现亦获得投资者认可。
2、晋级“万亿级”城商行,资本充足率承压
从2025年三季报来看,重庆银行展现出双位数的增长态势,但盈利之下也存在资本金承压的隐忧。
截至今年9月末,重庆银行的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的同业增速,分别为10.4%和10.19%。在银行业净息差收窄的环境下,该行业绩双位数增长实属不易。
重庆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升,离不开业务布局扩张。据此前公告,该行截至7月末的资产总额达到10087亿元,晋级为“万亿级”上市城商行,提前完成“十四五”战略规划目标。
2025年三季报显示,重庆银行的资产总额增至10227.5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9.39%,9个月的时间实现接近20%的增幅。
回顾过去五年,重庆银行的资产规模与贷款总额实现了同步攀升。数据显示,该行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总资产规模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2.05%、10.2%、10.62%、10.98%和12.73%,整体保持稳定。
同时,该行过去五年的贷款增速分别为14.51%、12.3%、10.85%、11.45%和12.13%。由此可见,除了2024年以外,该行贷款增速均高于总资产规模增速,信贷业务扩张对其成为“万亿级”城商行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子弹财经」发现,重庆银行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过去五年分别为50.43%、51.39%、51.49%、51.71%和51.44%,可见其信贷资产占比的增长态势。尤其在零售信贷、普惠金融和制造业贷款等领域,该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不容忽视的是,重庆银行的中间业务面临一定挑战。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5.59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7.72亿元,同比减少27.6%。
同时,该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3.67亿元,而2024年同期为-761.7万元。针对此问题,外界普遍反映是源于债市波动,导致银行非利息收入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重庆银行高增长之下的资本充足率呈现为“三线回落”。三季报显示,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9.88%降至8.57%,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1.20%降至9.67%,资本充足率从14.46%降至12.6%。
根据监管部门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目前,重庆银行逐步逼近监管“红线”,或成为该行资本补充的提醒信号。
站在万亿级资产规模的新起点,重庆银行展现出盈利双位数增长的比较优势。然而,三季报显露其面临着资本补充压力,作为一家上市城商行,能否提升风险抵补能力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
3 财报前收到220万元罚单 内控合规问题需注意
「子弹财经」注意到,重庆银行在发布三季报的两日前,即10月22日,被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开出了220万元的罚单。
罚单信息显示,重庆银行存在贷款“三查”不尽职、投资业务不审慎等两项违规行为。同时,相关责任人刘晓娜被给予警告处分。
所谓贷款“三查”,是指贷前调查、贷时审查以及贷后检查,这是商业银行信贷风控的核心领域。贷款全流程的管理若未能严格落实,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资产质量。
重庆银行在今年三季度的不良率为1.14%,较上年末下降0.11%,但此前发布的半年报显示,该行零售信贷的不良率高达3.01%,尤其是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不良率为6.23%。
因此,贷款“三查”一定要审慎严谨,避免对这家万亿规模的上市城商行带来较大风险。
「子弹财经」注意到,重庆银行官网在11月14日最新发布的公告称,9月接待了中泰证券、华福证券等10家机构调研,其中专门提出了金融投资的策略。
在资产配置思路方面,该行提出“保持投资端的稳健性,以利率债为主,同时择机配置部分信用债、城投债和二级资本债。该行始终保持审慎,避免过度依赖高风险投资”。
对此,有关监管罚单所提的投资业务不审慎这一问题,重庆银行的上述公告答复是否说明其已完成整改?本次罚单是否源于前两年出现的风险识别、投资决策流程管理等漏洞?「子弹财经」试图与重庆银行进一步了解,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此外,重庆银行在这份机构调研公告中,提出了对公业务是近年来重点发力板块。储备项目集中在制造业、基础设施以及绿色金融等方向,今年四季度将重点加大未来项目储备。
因此,这些领域贷款的业务流程规范也是内控合规的关键。
纵观我国银行业今年以来的罚单金额,相对于个别国有银行的“千万级”罚单,重庆银行220万元的罚单规模并不大。但对于一家刚迈入万亿级梯队的上市城商行而言,其关键意义在于对该行内控合规漏洞的警示,在信贷与投资业务上加强风险防控。
今后,重庆银行面对着中间业务收入回落、内控合规以及资本补充等多重挑战,在“十五五”时期能否推动战略转型,将成为该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未来,在盈利增长与风险防控之间,重庆银行的成长路径和破局之道能否持续为同业城商行提供实践范本?「子弹财经」将持续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