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珠峰遭遇同期最强暴雪,千人被困探秘原因

访客 2025-10-08 15:00:20 30366 抢沙发
珠峰遭遇罕见同期最强暴雪,导致千人被困,这一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和确认,被困人员面临严峻考验,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此次事件再次提醒人们,珠峰等极端环境下的挑战不容忽视,需要加强预警和应对措施。

“天气太差了,什么都看不见,白茫茫的一片。”10月3日,张瑜在爬珠峰东坡时拍摄的一段视频里这样说。视频中,灰黑色的岩石已经覆盖了一层白雪。

也正因如此,张瑜和一位朋友决定原路撤返,同路的另外3人继续前进。

暴雪发生在10月4日夜晚。第二天,有网友发布求助信息称,西藏海拔4900余米处的珠峰东坡营地暴雪导致近1000人被困无法下山。张瑜的3个朋友也在其中。

据报道,珠峰本次降雪是近年同期最强暴雪,能见度不足1米,加乌拉山口等关键路段被暴雪完全覆盖。游客因道路结冰被困,被迫在帐篷中避险。多个徒步队伍滞留晓乌错、汤湘、热嘎等营地。下山的通道全被堵住,有人员出现失温症状。

10月7日晚,据央视新闻,累计已有580名徒步游客及300余名当地向导、牦牛工等徒步服务人员同步安全抵达曲当镇及周边区域。其余的10多名徒步游客,在携带食品药品、取暖供氧设备、保暖防寒衣物的定日县救援力量引导帮助下,抵达前进接应点。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从定日县消防救援人员处获悉,此次参与珠峰东坡救援的消防力量共计110人,其中定日县消防救援人员60人,日喀则市增援50人。

10月7日,一名在救援现场的曲当边境派出所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乡镇政府、消防等多部门组成的救援力量已兵分四路进入山区,目前救援工作仍在进行中。

珠峰遭遇同期最强暴雪,千人被困探秘原因

10月5日 中午,徒步游客在深雪中撤离。 图/受访者供图

火爆而惊险的徒步

林满是珠峰东坡徒步团的一名领队,此次他们徒步的周期是7天8晚,这也是珠峰东坡大环线常规的市场线路设计。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10月4日早晨出发的时候还是雨夹雪,到了中午开始变为鹅毛大雪。真正的问题出现在20时左右,“大雪还在持续不停地下,营地的雪当时已有10厘米左右的厚度了,所以大家心里有些恐慌”。他告知队员要准备提前出山,大家都同意了。

林满和其他3个领队整晚都没有睡觉,因为需要给游客的帐篷抖雪,把周边的雪铲开。“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不铲雪抖雪,大概一个小时,帐篷就会被压塌。”

到10月5日凌晨2时左右,林满有些无能为力了。“那时营地的雪已有40厘米左右的厚度,帐篷被淹了很大一部分。”

珠峰遭遇同期最强暴雪,千人被困探秘原因

10月5日早晨,暴雪后帐篷被埋。图/受访者供图

张瑜说,自己应该是第一波“逃出来的”。“10月4日也有人在撤,到5日就几乎不可能自己跑出来了,只能靠救援。”

这是张瑜等人第一次徒步珠峰。她说,珠峰东坡并非“小白路线”,其平均海拔5000米。据报道,珠峰东坡被徒步爱好者誉为“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是无数登山爱好者此生必走的一条路线。

有户外资深爱好者表示,与动辄五六十万元、需要专业攀登技术的雪山登顶项目相比,珠峰东坡徒步的门槛更低。游客只需具备基础体能和适当装备,就能欣赏到雪山景色。目前市场上已形成成熟的商业服务体系,从拉萨出发的全程安排、牦牛驮运物资、营地餐饮服务到专业向导陪同,使得即使没有丰富高原经验的徒步者也能相对安全地完成旅程。因此,近年来徒步珠峰东坡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

多名受访者表示,今年徒步的人数“让人震惊”。成都悟野家户外运动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杨槐海是此次珠峰东坡徒步的一名领队,已经有七年在国庆期间徒步珠峰东坡的经验。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的徒步人数“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

据报道,2023年抵达珠峰东坡徒步的户外旅游爱好者约2000人,而10月7日,一名在救援现场的一线消防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据其了解,此次被困的人数有“一千多人”。央视新闻则在10月7日晚报道,累计已有580名徒步游客及300余名当地向导、牦牛工等徒步服务人员安全抵达曲当镇及周边区域。其余的10多名徒步游客,在定日县救援力量引导帮助下,抵达前进接应点。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就具体被困人员数量询问定日县消防救援大队,对方表示目前没有相关数据,不便透露相关信息。

张瑜说,这次事件后,一些户外圈朋友来向她了解情况时表示,此次徒步者很多都是“小白”,“甚至还有人带着小孩一块去”,她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珠峰攀登的商业化把高原徒步门槛降低了。

“那么多人在一起会让人放松对天气的警惕性,给人‘这么多的人没有什么可害怕的’的错觉。徒步者也倾向往好的方向期待天气变化——大家经历了三天大雨什么也没看到,万一后面天气好转能看到更好的风景呢?”张瑜说。

救援难题

高原反应是徒步者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名正在救援现场的一线消防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次消防队伍的主要任务为接应并转移受困游客,尤其因身体状况无法自行下撤的人员。他提到,在7日凌晨,救援人员曾将一名因肺水肿而无法行动的游客背运至安全地带,并移交现场医护人员。目前救援仍在上山接应过程中,现场主要困难包括海拔较高及降雪导致的道路湿滑。

得知朋友被困后,张瑜非常担心,“大雪会把路覆盖,如果对路不熟悉,很容易跌下崖或者走偏,而且我们9月30日进山后就一直在淋雨,装备都湿了,大雪低温加上潮湿容易造成失温,非常危险”。

王小白也是此次珠峰东坡暴雪的亲历者。他表示,由于自主徒步者装备准备通常较为充分,整体上并未出现大范围的失温险情,但他提到,若羽绒服、睡袋等核心保暖装备被打湿,失温风险将急剧增加。

王小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暴雪第二天的撤离过程中,由商业团队、当地牧民和牦牛队率先开路,大批被困人员从热嘎、汤湘等营地向珠峰东坡核心观景点措学仁玛集结并下撤。据他观察,救援力量包括武警、消防人员及当地牧民,其中牧民不仅帮助重装徒步者背负行李,更在途中免费提供热甜茶与土豆等食物补给。整个撤离过程持续至当晚。

10月6日11时,定日县融媒体中心发文称,此前安全抵达接应点的徒步游客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目前,人员身体状况良好。王小白、林满和张瑜的朋友也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10月7日,《中国新闻周刊》拨打了定日县消防救援大队的电话,接通时救援人员仍在山里。该救援人员表示,上一轮下撤一直持续到10月7日4时,今天的撤离时间还要看具体情况。

珠峰遭遇同期最强暴雪,千人被困探秘原因

10月6日夜间,救援车辆及人员在徒步出口地接应点待命。图/受访者供图

为何10月暴雪?

一位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学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事实上,每年10月是珠峰降水较少的时期,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是登山活动的好季节。杨槐海也表示,进入10月下旬,因降雪增厚、路况复杂等,山区将进入封山期,“通常情况下10月中旬以后我们就不会进山了”。因此,10月初是珠峰徒步的最佳时间,也是最后期限。

杨槐海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带队徒步珠峰这么多年来,从没有遇到过国庆期间暴雪的情况。

登山者需要随时观察天气变化。杨槐海说,他在出发前查看过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没有明确说会有暴雪,只是说会有雨,但是山里天气变化很快”。

“我们看天气预报会精确到每小时的情况,9月30日进山的时候,我也只是看到说有雨,但没有预报会下这么大的雪。”张瑜说。

上述学者也证实了高原天气多变这一说法。“降水一般分成两个类型,一个是大气环流大区域的降水,通常范围较大;另一个是小范围的对流降水,高原天气多变就属于这个范畴。”对于此次珠峰东坡的极端暴雪,他认为,连续的降水、降雪不是由单因素导致,可能是对流天气叠加大的环流造成的。

气候多变带来的是监测和预报难。“青藏高原可以说是我国天气预报最不准确的地区。”上述学者表示,一方面是因为气候形成过程的复杂。“青藏高原主要的水汽来源分为两支,一支是从南部飘来的印度季风,另一支是从青藏高原西北边来的西风带。另外,本地的降雨蒸发以后又回到大气里,也会形成降雨。”

另一方面是因为下垫面,它是整个高原气候形成的重要部分。“目前的天气预报模式,对于下垫面的考虑还远远不足,这导致高原地区的天气预报存在很多问题。”

此外,他还表示,近几年青藏高原降水增加、水面扩张。“以距离珠峰较近的拉萨为例,二三十年前的时候,拉萨夜雨非常多,但白天少雨。这几年白天已经有雨了,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体现。”

他认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异常天气的发生频率会增加,对于珠峰这种气候复杂的地区,仅靠健全天气预警系统预防此类灾难是不现实的。“救援队伍和资金保障需要很大投入,另外要做好引导工作,包括登山的人数限制和游客自己的防范能力,否则遇到突发天气,就会难以抵御。”

(文中张瑜、林满、王小白为化名)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036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