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天书揭秘,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访客 2025-09-18 15:02:47 56168 抢沙发
这本被誉为“天书”的著作,经过深入研究与解读,终于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可以被人读懂了,其内容涵盖广泛,蕴含丰富的知识与智慧,对于人们理解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读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及历史背景,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1939年,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将一本充满自造词、双关语、谐音梗和古怪知识的小说,展示给自己的资助人哈丽雅特·韦弗。一直对乔伊斯无比信任的韦弗凝视着这部鸿篇巨著,开始感到迷惑,她怀疑乔伊斯可能是“疯了”。这本书,就是乔伊斯花费十七年漫长光阴创作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乔伊斯曾说过,完成这部作品之后,除了等死,自己已经无事可做。

六十多年之后,比较文学研究者戴从容第一次翻开《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英文版,一开始,她的感觉也是“读不懂”,却被其中的气质深深吸引。读到后来,她看到一个浩大的宇宙在她面前展开,混沌、深不可测。这种感觉,让她想到了作家托马斯·曼在小说《浮士德博士》中提到的一种“关于宇宙的音乐”,那种博大、丰富,包含着巨大生命能量的音乐。

从那时起,以乔伊斯为研究方向的戴从容,决定挑战这本在当时还无人翻译出中文全本的奇书。从2006年开始,她开始对这本书进行翻译和词义详解,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其添加了4万多条注释。2025年8月,由戴从容翻译、注释的三卷本《芬尼根的守灵夜》终于问世。

在戴从容看来,作为后现代文学的鼻祖,《芬尼根的守灵夜》早就具备了一些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特性,它更适合存在于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正如海外学者们所描述的那样,这本奇书诞生于20世纪,却是属于21世纪的。它能够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感官和语言的新世界。

天书揭秘,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AI制图

“迷狂”之书

“大河奔流,流过亚当和夏娃之家,从起伏的海岸,到凹进的港湾,又沿着宽阔回环的维柯路,将我们带回到霍斯堡和郊外。”

这是《芬尼根的守灵夜》开头的第一段,也是一个有史诗意味的、正常的小说开头。但从第二段开始,疯癫、奇异的感觉就会不断涌上读者的心头。大量自造词汇、双关语和具备典故意义的词句开始出现。到了全文的第三段,一个全新的单词横空出世:用100个字母拼成的“雷击”一词。在这100个字母中,包含了希腊语、拉丁语等十几种语言中的“雷”“打雷”等词,也包含印度教中天空、雨水之神的名字,以及很多和“雷”有关的信息。

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对所有读者的一场迎头痛击。此后,这部小说的每一页、每一段,都藏着无数这样的谜题,可以说是“无一字不用典”。除了自造词之外,乔伊斯还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融入了无数其他著作的内容。他以意大利学者维柯提出的人类四个历史阶段作为框架来书写故事,还在其中融入了中世纪传奇、基督教文献故事,以及爱尔兰、埃及、印度的神话传说等经典。此外,书中的人名也藏有玄机。作品主人公看起来“似乎”是酒吧老板汉弗利·卿普顿·壹耳微蚵,他的英文名缩写是“HCE”。但实际上,壹耳微蚵只是一个名为“HCE”的主人公的分身。“HCE”甚至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此即人人”(Here Comes Everybody)、“子孙遍地”(Here Children Everywhere)这些词组的英文缩写。

这一切,都让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这个行为本身,变成了一场漫长的冒险游戏。在这本书刚刚诞生的时代,连乔伊斯身边最亲密的人,都会向他抱怨这本书的艰涩。1926年,乔伊斯的好友,曾经多次提携、帮助他的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在给乔伊斯的信中提到,他会“再试一次”阅读这本书,但还是“毫无头绪”。乔伊斯的亲弟弟斯坦尼斯劳斯·乔伊斯也认为,这部作品是哥哥在文学之路上漫无目的“瞎闯”,要是他不认识乔伊斯,他根本不会翻开看。从诞生之日起,《芬尼根的守灵夜》就一直伴随着评论界两极分化的意见,有人将它斥为低俗的疯人呓语,也有人将它视作天才之作和灵感的集合体,值得终身反复阅读。

隔着语言和文化的鸿沟,翻译这样一本奇怪而疯狂的巨著,自然是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一般困难的事。虽然这本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尚未彻底完成的时候,就被介绍到了中国,却因为难度太高,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连翻译了乔伊斯的另一本“天书”《尤利西斯》的翻译家文洁若,在翻看了《芬尼根的守灵夜》后都认为,这是一本不可翻译的书,她也只尝试翻译了一页,便宣告放弃。

但戴从容还是被书中那种“迷狂”的气质征服,决定挑战这部“神书”的翻译。在她看来,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最大的困难,倒不在于这些跨文化、跨语言的知识。因为多年来,国外的“乔学”研究者早就出版了无数解释《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著作,比如该书的德语、斯堪的纳维亚语辞典,人名辞典等。她在着手翻译之前就已收集完这些资料。翻译中,最难处理的问题还是这本书巨大的体量,因为书中需要注释的内容实在太多,她就只能利用零散的时间,每天翻译、注释一小部分,一点点累积出成果。

除此之外,中文和英语在性质上的差异,也成了《芬尼根的守灵夜》翻译中的一个难题。因为《芬尼根的守灵夜》是用英语书写的作品,当它被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等类型相近的、使用拉丁字母的表音语言时,相对会容易得多,有时译者只需要直接照搬原词,就能表达一些双关、谐音的意思。但如果要将它直接“意译”成表意为主的中文,不去详细解释词句中的谜题,读者看不见原文,也无法体会到乔伊斯在书中埋藏的典故的意思,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戴从容选择采取中国古代的“注疏体”的形式,来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这种新式“注疏体”在书籍排版上的呈现方式,就是将小说的正文翻译内容用大字书写,印在左侧的页面上,将其中一些词语的可能含义用稍小的字号直接印在正文中这个词语的后面,用竖线隔开,而其他一些需要注释的内容,就统统放在右侧的页面上。最终,她一共为这本“天书”添加了高达41856条注释。

就这样,经过注释处理后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看起来像是一件结合了小说与辞典、百科全书的艺术品,也像是一套需要花费漫长时间解答的解谜游戏,乃至“密室逃脱”,对那些喜欢心智挑战的读者而言,确实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天书揭秘,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芬尼根的守灵夜(全译注释本) 供图/译林出版社

荒唐的“异乡人”

癫狂、复杂、叛逆……想要看清包罗万象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必须对作者乔伊斯本人的生活一探究竟。乔伊斯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他出身富裕,没有享受过几年好日子便家道中落。他自我放逐,一生颠沛流离,无法回到亲人身边。他身体孱弱,常年和青光眼、虹膜炎等眼疾斗争,做过十几次眼睛手术,在写作时备受折磨,59岁就因病去世。这一生,他不仅在身体上承受折磨,也在精神上饱受着特立独行之苦。

父亲,是影响乔伊斯一生最重要的角色。在他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曾戏谑地描述自己的父亲:“学过医,驾过船,唱过男中音,当过业余演员,做过大喊大叫的政治家……目前是整天吹嘘自己的过去。”这种描述,显然带有乔伊斯父亲约翰·乔伊斯的影子。约翰·乔伊斯生活在19世纪末的爱尔兰,他富有、机智,妙语连珠,懂音乐,也有着酷爱花钱、喝酒的恶习。这一切,几乎都被精准遗传给了长子乔伊斯。乔伊斯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坦陈,他的语言风格完全来自父亲,他也发自内心地喜欢父亲身上的“毛病”。

父亲自然对这个和自己相似的儿子极度偏爱。乔伊斯少年时,家中的经济状况开始捉襟见肘,但父亲还是将乔伊斯送进了最好的学校,不吝惜钱财地为他购买书籍。乔伊斯很早就显示出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天赋。这种良好的教育基础,也保证了他能够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炫技一般地进行洋洋洒洒的书写。此外,和父亲一样,乔伊斯有着较高的音乐天赋,因为优美的男高音歌喉在歌唱比赛中获过奖,甚至差点成为一名歌手。

1902年,年仅20岁的乔伊斯大学毕业,计划继续选读医学课程,但因为家中实在拿不出更多的资金而放弃。那时起,他就开始树立靠写作吃饭的人生目标。可惜的是,他的文坛之路并不顺遂。他早期的两部主要作品,小说集《都柏林人》和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还不像他日后的作品那样前卫,有着不少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子,但其中对国民性的思考与批判,隐约透露的叛逆精神,已经与当时保守的文学风潮格格不入了。也由于这个原因,他开始和本地出版商发生矛盾,日子过得很不如意。

即便如此,乔伊斯还是学不会节制。他年纪轻轻就成为父亲的翻版,有钱就花,没钱就借债,和身边人的关系也非常紧张。1904年起,他带着妻子诺拉到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等地讨生活,开始了自我流放。但离开家乡后,他的运气居然真的有了好转。1920年,在诗人庞德的帮助下,乔伊斯到巴黎定居,和海明威、塞缪尔·贝克特、维吉尼亚·伍尔夫等知识分子交上了朋友,融入了先锋作家群体。也是在庞德的帮助下,日后,他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得以在美国的杂志上连载,获得名声,为未来《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难有人能够理解:一个荒唐、放纵的男人,凭什么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答案就是乔伊斯思想中的先锋性。乔伊斯生活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界处,那是一个新旧思维交替的时代。当时正值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旧的人文主义思潮、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乃至保守的宗教观、道德观都在崩塌。在变幻的时代里,乔伊斯用自己残缺的眼睛看到的,永远都是世界的裂缝和扭曲。他放弃了文学作品中追寻英雄的传统,开始在普通人身上寻找缪斯女神的光辉。

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先行者,一生都拒绝抄写现成的答案。择偶时,他宁可选择文化水准不高却富有生机的诺拉,也不愿去交往所谓“上流社会”女子。他和父母感情深厚,却不愿意为笃信天主的母亲妥协,坚持与和自己内心需要不符的宗教世界观决裂。在《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这两部巨著中,他塑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书中的主人公布鲁姆和壹耳微蚵都是最平凡、卑微的人,浑身都是毛病,但他们在一个白天、一个夜晚的经历,也能被他演绎为一部英雄史诗,一部洋洋洒洒的百科全书。他将高雅与低俗,戏谑与严肃狠狠地压缩在这两部巨著中,形成对旧世界最鲜明的解构。

乔伊斯是自我意识非常强大的人。他用特立独行的人格,为全人类保留着个性、自我和创造力。如同中文译者戴从容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文全译注释本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守灵夜》里不仅有世界,还有乔伊斯的自我,以及所有人的自我。”可惜的是,当时除了少数托举他的赞助者、文学同行,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在乔伊斯活着的时候,理解他作品中的思想性和前瞻性。他的《尤利西斯》就因为大胆直率的描写,一度在美国、爱尔兰等地成为禁书。而乔伊斯本人,也没有等到作品口碑反转的那一天,就已经离去。

天书揭秘,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芬尼根的守灵夜(全译注释本) 供图/译林出版社

“奇书”的回响

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思想价值正在被逐渐开发出来,它成了全球知识分子手中的一本灵感宝典。比如,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终身都在阅读乔伊斯的作品,甚至因此受到启发,创立了著名的“解构主义”后现代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等纯熟运用后现代写作手法的作家,也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忠实读者。这种影响甚至能够跨界到科学领域,1963年,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甚至用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创造的“夸克”一词,来命名一种基本粒子,向其致敬。

那么,普通读者应该如何走近这样一本“天书”?译者戴从容认为,《芬尼根的守灵夜》本身就是一本碎片化写作的书,情节在书中并不是最重要的。读者可以选择只读大字印刷的正文,也可以细细研读小字词义和注释,总之,带着随心所欲的、开放性的游戏心态,以玩乐的轻松方式进行阅读,才是最好的。“乔伊斯在书中埋了很多的主题。你可以从中任意寻找一个主题,看看能不能解开这个主题的‘谜’。”戴从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对于那些可以阅读英文原著的读者而言,用耳朵去理解和欣赏《芬尼根的守灵夜》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因为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写作过程中眼疾日益严重,几乎已经成为盲人,所以,对语言和音乐都极为敏感的他,不知不觉就开始用听觉进行写作。戴从容曾在文章中提到,乔伊斯在创作中,明显运用了不少可以用声音制造效果的词语。爱尔兰小说家彼得·科斯特洛也曾指出,对于乔伊斯而言,世界本身就是“一首可听之诗,而非可见之物”。如今,已经有海外读者开始尝试为这本书制作音乐版本,也有人录下了自己朗诵书中片段的录音,或者是为其创作图像小说,试图用新的打开方式,来审视这本奇书。

事实上,如果乔伊斯能够活到现在,他应该会欣喜地看到,全球各地的人们,正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走近这部“不可读”“不可译”的天书。它真的成了一部属于21世纪的作品,也为当今的人们提供着一场场想象力的狂欢。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曾指出的那样,《芬尼根的守灵夜》其实就像网络文本的“超链接”,可以延展出无限的信息。“这本书,实际上反而是更加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戴从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参考资料: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者詹姆斯·乔伊斯,译者黄雨石,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詹姆斯·乔伊斯的眼睛与小说》,作者张治超,《现代传记研究》

《乔伊斯传》,作者理查德·艾尔曼,翻译金隄、王振平、李汉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杂志标题:破解“天书”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616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