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新华社揭秘人肉开盒黑产 暗藏黑色产业链

访客 2025-03-28 16:35:22 26213
新华社揭秘人肉开盒黑产 暗藏黑色产业链摘要: 近年来, *** “人肉开盒”事件时有发生。这种行为指利用非法手段公开曝光他人隐私数据与信息,最初来自 *** 贴吧、论坛等匿名平台...

近年来, *** “人肉开盒”事件时有发生。这种行为指利用非法手段公开曝光他人隐私数据与信息,最初来自 *** 贴吧、论坛等匿名平台,意思是“打开盒子揭露隐私”“把某人的信息在网上挂出来”。一些“开盒”事件从单纯的信息曝光演变为叠加 *** 骚扰、语言攻击、恐吓威胁等违法行为。

新华社揭秘人肉开盒黑产 暗藏黑色产业链

“人肉开盒”等 *** 暴力带来诸多不良社会影响。除了明星或公众人物,普通人也可能成为受害者。有些人仅仅因为在网上发表了不同看法,就会被“开盒者”人肉搜索,随之遭到辱骂、骚扰。不少“开盒”事件背后,有未成年人的身影,部分超话、贴吧、 *** “校园墙”等成为“开盒”的重灾区。2023年,某视频平台通报了一起“人肉开盒”案例。经公安机关查明,此次网暴侵权案件牵涉18个省份,共计40余人,而这当中的主要活动成员是两名未成年人。

专家表示,未成年人处于“三观”塑造期,往往缺乏对行为危害、法律后果的判断能力;有的人甚至将获取并公开他人信息当作一种能力向身边同学、朋友炫耀。与此同时,部分“开盒者”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事件发生后仅受到轻微处罚;一些“开盒者”通过海外设备及账号隐匿身份,追踪打击难度较大。

“人肉开盒”事件折射出信息安全等多重风险,甚至在 *** 上形成一条“开盒”黑色产业链。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搜索“开盒”“人肉”等关键词,发现不少包含隐晦话术的帖子。一些“黑话”如“cx”代表“普通查询”,可查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要素;“lm”表示“猎魔”,可进一步查询快递地址、车牌车主等。“人肉开盒”之所以能够获得“开”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是用户数据泄露所致。一些黑灰产业从业者收集泄露的个人信息,搭建可供查询的数据库,俗称“社工库”。

记者在某境外社交平台检索“开盒”,发现多个相关公开群组,其中一个以“查人/社工”等为关键词的群组成员数近5000名。该群组的简介显示,仅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就可查询开房记录、名下资产、航班信息等;如仅提供手机号,亦可查询定位、快递和外卖地址、通话记录等。记者浏览群组页面看到,多个匿名用户频繁发布“人肉”广告帖,并附上境内外 *** 平台联系方式。有匿名用户发帖称“全国招收内部人员”,列举了公安、税务、银行、运营商、快递等机构,称“缺钱想要赚钱的可以联系我”。

记者点进一名推销“开盒”业务的群组成员主页,上面晒出多条“出单”截图——从IP定位地址到社会保险参保证明,从网逃记录到家庭户籍信息,从通话记录到快递收货地址,其中不少为电脑屏幕拍摄照片。根据一个广告帖发布的 *** 号,记者与一名从业人员建立了联系。此人表示,提供手机号码,就可以查询全家户籍、工作单位、外卖地址、快递地址等,标价则为500-1000元不等。他反复强调信息“保真”,但对信息来源三缄其口,表示这是“保密”内容。

国家有关部门已在发力整治 *** 暴力行为。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 *** 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明确,坚决打击“ *** 厕所”“开盒挂人”行为,坚决取缔以“ *** 厕所”“开盒挂人”“拉踩引战”等为主题的账号、群组。2024年,北京、河南、贵州等地网信部门深入核查问题线索,解散关闭1500余个提供“挂人”服务的话题、超话、贴吧,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予以从重处罚,相关违法线索已转公安机关。

防止“人肉开盒”,企业和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等建议,平台可以优化举报机制,对涉隐私内容及时删除,并对违规账号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提升敏感词监测的精准度,及时清理不良言论。奇安信安全专家裴智勇等建议,相关平台在收集数据时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减少前端数据收集,从源头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同时,对隐私数据要建立信息加密机制、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的责任机制;一旦出现信息泄露事件,能够及时倒查。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许博洋建议,中小学要多开展普法教育,可邀请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人员走入校园,结合案例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让他们了解“开盒”等行为的风险和危害。专家表示,网民要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在 *** 上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行程等信息。一旦遭遇“开盒”或被人以“开盒”相威胁,可向平台举报,要求删除侵权内容;同时,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必要时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