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级酒店的生存之道,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三星级酒店面临竞争压力,但仍有机会,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三星级酒店需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精准定位、优化服务、改善设施等方式,三星级酒店仍可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三星级酒店面临挑战,但只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仍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文|迈点
以前,你要是在酒店圈说处于酒店金字塔结构中间层的“三星级酒店不行”,能被一群老板围着喷。
“黄金赛道”“消费升级主力军”“最稳现金流生意”……当时的行业报告里,增长曲线能画得比火箭还陡。
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三星级酒店一共3696家,占整体星级酒店47%以上,从一线城市到十八线小县城,哪儿都能瞅见它的影子。
可谁能想到,曾经的“香饽饽”成了没人要的“破棉袄”——穿着不暖和,扔了又可惜。
北京东城区直接划红线,禁止新设立或迁入住宿业(精品酒店或主题酒店、三星级及以上标准的酒店除外)。
三星级酒店成为一个准入零界点,想在核心区活下去,要么硬着头皮砸钱升高端,要么卷铺盖往郊区挪;
在连锁酒店集团跑马圈地的县城里更惨,左边是经济型酒店,99块钱一晚还能赚钱的“效率怪物”;右边是下沉的高端酒店,200块就能拿下的“降维杀手”。
三星级酒店以及与之档次相同的单体酒店夹在中间,活成了行业里“最尴尬的笑话”。
一线城市的溃败
北京某三星级酒店老板老周,去年还跟我拍着胸脯说“我们家400元的房价,入住率稳在70%”。
今年再见面,他烟一根接一根地抽,话里全是无奈:“隔壁全季直接降到350元,我只能跟着降到320元,结果入住率反而跌到40%,你说邪门不邪门?”
老周这事儿,就是一线城市三星级酒店的缩影。以前那套“比经济型好点,比高端便宜点”的逻辑,现在彻底崩了。
高端酒店开始“放下身段”。深圳某五星酒店把行政酒廊关了,直接砍房价;经济型连锁更狠,靠着模块化装修、超低人房比运营的“降本魔法”,把单房成本压到极致。
老周这种没有独门绝技,根本没还手之力。
更让他崩溃的是客源渠道。全季有华住2.88亿会员兜底,客人从APP上直接预订,不用给OTA一分钱抽成。
老周只能靠OTA引流,每笔订单还要被抽佣。他算完账跟我吐槽:“现在每月纯利润,还不如我儿子开网约车赚得多,这生意做的,不如回家带孙子!”
低线市场的塌陷
如果说一线城市的三星级酒店是“惨”,那县域市场的三星级酒店以及中档单体酒店就是“惨上加惨”。
四川达州的王姐,四年前跟风开了家三星级标准的中等档次酒店。
当时她想得挺美:“县城里没好品质又好价位的酒店,我这350块一晚,品质再比别人高点,肯定能火!”结果现在,只能勉强吊着一口气,不赔钱就算赢。
王姐的噩梦,从全季入驻开始。连锁品牌品质保证,通过华住APP预订,务工的、出差的年轻人全被吸走了。
更憋屈的是,她本来想靠本地婚宴赚点钱,结果现在连口汤都喝不着。
现在县城里办婚礼,年轻人都认“品牌”。王姐的酒店装修不差,但没品牌背书。
“人家问‘你这是什么牌子啊’,我都没法说,只能说‘就是本地的酒店’,结果十对新人里,八对扭头就走”。
她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当初要是开家经济型酒店,跟着华住学降本,现在说不定还能赚钱;或者咬咬牙做高端,哪怕贵点,至少有品牌撑着。现在倒好,高不成低不就,活成了县城酒店圈的‘四不像’。”
王姐不是个例。之前押注中档品质酒店这个赛道的投资人,一抓一大把。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在1764.3万间的酒店客房总数中,中档(三星级)客房数约为398.5万间,其中,非连锁客房达178万间,占比45%。这些酒店,现在基本都在“等死”和“找死”之间反复横跳。
既没高端的“体面”,也没经济型的“效率”
以前行业里总说“中端是黄金赛道”,现在才发现,那不过是“两头没发力时的假象”。
高端酒店有品牌溢价,哪怕在低线城市卖1000元,也能靠“国际范儿”“奢华感”吸引追求体面的客群。
经济型连锁酒店有效率优势,靠模块化、轻人力,把成本压到极致,哪怕卖99元也能赚钱。
唯独三星级和非连锁中档酒店,卡在中间,既没高端的“体面”,也没经济型连锁酒店的“效率”,难以对抗市场巨变的洪流。
第一个死穴,是成本失控。高端酒店能靠高房价覆盖成本,经济型连锁酒店能靠效率控制成本,三星级和非连锁中档酒店却陷入了“成本涨得比房价快”的怪圈。
想提升品质?换好床品、加服务,成本上去了,房价不敢涨太多,怕被高端酒店抢客;想控制成本?砍服务、降标准,又被经济型酒店比下去,最后变成“越降本越没人来,越没人来越要降本”,妥妥的恶性循环。
第二个死穴,是消费信任缺失。高端酒店有几十年积累的品牌认知,希尔顿、万豪一出手,客人就知道“品质有保障”;经济型酒店靠连锁化形成品牌效应,品牌logo一亮,客人就知道“性价比高”。
三星级和非连锁中档酒店大多是地方本土酒店,既没全国性的品牌影响力,也没统一的服务标准,客人根本没“复购意愿”,只能靠OTA引流,被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第三个死穴,是需求错配。以前三星级和非连锁中档酒店瞄准的“中产客群”,现在要么往高端走,宁愿多花点钱住希尔顿;要么往经济型酒店走,觉得“已经够住了,没必要多花钱”。
剩下的客群,还被民宿、公寓这些其他的住宿业态和新能源汽车、帐篷等新业态分流。
三星级和非连锁中档酒店成了“没人疼的孩子”。
出路在哪?
现在酒店圈里,三星级和非连锁中档酒店老板们聚在一起,聊的不是“怎么赚钱”,而是“怎么活下去”。
有人想硬着头皮升高端,砸钱换品牌、改装修,结果发现“高端的水太深”,光是品牌加盟费就要几百万;
有人想转经济型酒店,砍服务、降房价,结果发现“效率学不会”,模块化装修、会员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复制。
老周现在琢磨着把酒店改成“精品民宿”,主打本地文化特色。“反正中端也做不下去了,不如试试新的路子,哪怕赚得少点,至少能活下去。”
王姐更干脆,打算把剩下的楼层租出去,“酒店这行,我是彻底怕了,再也不碰了”。
昔日的“黄金赛道”成为今天的“死亡陷阱”,本质上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就像当年的功能机被智能机取代,不是功能机不好,而是时代变了,跟不上的人,只能被淘汰。
放到酒店行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中间层”,注定会要被踢出局。
未来的酒店业,要么靠品牌和体验站在顶端,要么靠效率和性价比守住低端。至于泯然众人的三星级和非连锁中档酒店,除非能找到“既体面又高效”的新玩法,否则,只会消失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