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果大王遭遇挫折?
据报道,“水果大王”遭遇挫折,可能面临栽树失败的风险,具体情况尚待进一步了解,但此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水果种植行业的关注和思考,目前尚不清楚失败的具体原因,但这也提醒着人们,即便是成功的行业巨头也可能遭遇风险和挑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中国人每吃10个榴莲,就有1个来自洪九。”
靠着批发榴莲等高档水果成为“水果大王”的洪九果品,在经历审计师辞任、公司停牌、高管涉罪被查、债务重整风波等事件的接连爆雷后,如今走到了退市的边缘。
2025年10月13日,洪九果品发布公告,公司已于10月3日收到香港联交所的除牌决定,并已向上市复核委员会申请复核。
曾经的“水果第一股”,何以至此?
洪九果品靠着批发榴莲等高档水果成为“水果大王”
年报难产,高管被抓
洪九果品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最大自有品牌鲜果集团”,也是全国最大榴莲分销商,构建了覆盖水果种植、采购、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2022年9月,洪九果品成功登陆港股成为“水果第一股”,而后市值一度超过600亿港元。
上市的2022年,洪九果品风头正盛——这一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70%达到150.8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增397.95%至14.52亿元。
2022年,仅是榴莲洪九果品就卖了约2500万颗,占全国近10%份额。行业内一度有“只要洪九出手了,整个泰国榴莲市场都会跟着涨价”的说法。
而从风光上市的春风得意,到濒临退市的“一地鸡毛”,洪九果品只经历了3年。
风光上市的洪九果品
早在2024年3月,公司就曾宣布“短暂停牌”。原因是彼时审计机构毕马威对其2023年财报提出了质疑,并于2024年4月辞去审计师职务。
毕马威指出,洪九果品2023年第四季度存在异常交易:向若干新增供应商支付预付款约34.2亿元,而该公司全年预付款项余额约为44.7亿元,这意味着单季预付款占比超七成。
要知道,这距离其登陆港交所仅过去18个月。重重疑云之下,即便是更换审计机构,其2023年年度报告至今仍未能发布。
更大的“雷”还在后边。
2025年4月16日,洪九果品突发公告,董事长邓洪九等多名核心高管,因涉嫌骗取贷款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核心管理层集体涉刑,这在港股上市公司堪称罕见。洪九果品5月披露的公告显示,邓洪九仍处于被逮捕状态。而当事件进入刑事程序,几乎成为压垮复牌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受系列事件影响,公司的资金持续承压,2025年5月,洪九果品向法院申请债务重整,同时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重整计划,计划通过延长还款期限、降低利率或债转股等方式优化资本结构。
因退市风波,洪九果品的估值甚至降为“0”。10月15日以来,景顺长城基金、嘉实基金先后发布公告表示,对旗下基金持有的洪九果品股票按照0港元的价格进行估值。
从“停牌”到“除牌”,“水果大王”彻底走到了退市边缘。上市委员会直指其存在五大核心问题:未完成调查及补救措施、管理层诚信存疑、内控缺陷未纠正、未公布未完成财务业绩、缺乏独立非执行董事及公司秘书。
对此,洪九果品认为上市委员会未充分考虑所提交证据,10月13日向上市复核委员会提交书面请求,要求进一步及最终复核。
“水果大王”,何以至此?
水果巨头的崩坏,令人唏嘘。要知道,洪九果品创始人邓洪九的经历堪称传奇,他是一个“亿万财富从一根扁担起步”的创业者,被外界视为从草根翻身的“水果大王”。
1987年,邓洪九在重庆做“棒棒军”,靠体力装卸货物维持生计。他无意中发现,朝天门一带红桔卖得很好,而对比之下自己老家的红桔要便宜得多。于是他尝试从老家进了2吨多的红桔在朝天门两天就卖光了。
洪九果品濒临退市
由此邓洪九开始转做水果批发生意,他一度把老家的数千斤橘子低价分给重庆的伙伴销售,从中看到了“端到端”模式的优势。30多年来,他的生意规模从几百块做到了上百亿元。
只是,水果中间商的生意其实并不好做。由于产地和消费者之间隔着采摘、分选、包装、保鲜、储存、运输层层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让消费者最终买回家的水果变得更贵。
洪九果品正是抓住行业痛点破局:此前招股书显示,其商业模式核心是通过“端到端”模式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损耗(2021年损耗率仅1.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
一方面,洪九果品瞄准榴莲、山竹等进口水果,从国外源头基地直采,进行原产地布局;另一方面洪九果品改变了原本的分销体系,把之前进口水果的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变为一级市场,并与国内各大商超达成合作,缩短了流通链路。
但做“唯一的中间商”身份,却给洪九果品带来了“致命”的弊端——洪九果品需要通过预付模式锁定货源,这意味着公司对上游采购环节需全额预先付款,而下游对商超等客户却需给予3至6个月的账期,相当于垫钱做生意,资金压力非常大。
连锁经营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水果行业存在“高周转、高分散、重资产、强依赖供应链”的特性,这意味着洪九果品卖的水果越多,收入规模越大,越来越多的资金反而难以回笼。
这种“捉襟见肘”体现在其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2019年至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出额分别为4.5亿元、8.04亿元、9.82亿元、18.23亿元,2023年上半年仍达3.14亿元。
“爆雷”前夕,洪九果品的应收账款节节攀升,甚至飙升至百亿规模。其2023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贸易应收款高达101.51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92.4%,周转天数长达188.5天;而账面现金仅5.57亿元,银行贷款却增至27.76亿元。
2024年4月到6月,邓洪九先后8次质押所持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1.26%,合计融资8.37亿元和12亿泰铢。即便如此,也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另外,从洪九果品在港交所披露的公告来看,实控人邓洪九和妻子江宗英为了填补公司资金链的窟窿,频繁向银行质押借贷,并存在套现行为,直至“东窗事发”。
如2023年9月公司股票交易期间,邓洪九和江宗英减持累计套现约1亿元,持股从27.1%降至26.12%。而仅一个月前,即2023年8月,两人曾作出不减持公司股份承诺。
“山穷水尽”之下,极度紧张的现金流,可能成为洪九果品高管虚构交易、虚开发票等方式套取银行贷款的重要前提条件。
巨头“退市”启示录
如果说行业的艰难让洪九果品陷入资金困局,那么更深层的追问则在于,作为一家行业头部的上市公司,洪九果品公司经营层面的合规性是如何崩坏的。
这指向公司的治理结构。事实上,洪九果品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公开信息显示,邓洪九、江宗英夫妇及其亲属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联席秘书、财务总监、采购总监等要职,而董事会7席中4席为家族成员。
文志宏指出,家族企业的积弊在于,当内部权力缺乏有效制衡,合规流程可能只是流于形式,财务操控、利益输送等风险也容易滋生,甚至造成企业治理的失序。
尤其体现在危机前夕的榴莲事件,逆势的决策几乎绊倒了洪九果品。
在行业价格尚未明显回落,甚至同比仍处高位的2023年前两个季度,洪九果品自信地选择了“加杠杆式”囤货——公司2023年一季报明确“加大对核心单品(榴莲)的采购”,当季榴莲销售额达8.78亿元,同比增幅达163%,远高于整体营收增速50.3%。
但成也榴莲、败也榴莲,令洪九果品没想到的是,全年榴莲均价自2023年3月起掉头向下,公司重金预订的高价榴莲被迫低价出货。为“锁货”预付的34.2亿元中,仅4亿到5亿元完成交割,这也导致年底一次性计提存货与预付款减值约18亿元。
在家族化、封闭化的治理结构下,洪九果品缺乏专业制衡,风险缓释机制同样不足,这导致公司踩错了节奏。
尤其在这场经营危机之中,家族成员集中的脆弱性就体现了出来。2025年5月,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集体辞职,审核委员会彻底瘫痪,外部监督机制完全失效。
更重要的是,洪九果品事件也为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对中国新闻周刊直言,洪九果品濒临退市,最直观的教训是:如果上市公司一旦在“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管理层诚信”这三条主线同时失守,那么资本市场几乎没有容错空间。
“综上,洪九果品事件带来的风险远超普通经营波动,这也为所有上市公司提供了深刻的合规警示:独立监督机制不可以形式化,内控整改需闭环化,定期财务业绩披露必须保持连续性、完整性。”黄立冲说道。
截至2024年3月20日停牌,洪九果品股价报1.74港元/股,较历史峰值下跌超95%。最新市值仅剩27.95亿港元,600亿港元市值“灰飞烟灭”。
当下风雨飘摇的洪九果品,正面临“一地鸡毛”。天眼查App显示,洪九果品正面临来自客户、银行、员工、合作方、投资者等多方面的追讨,其法律诉讼包括买卖合同纠纷、金融借款纠纷、仓储与冷链合同纠纷、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劳动与人事争议等。
截至目前,上述纠纷累计被申请保全/执行金额约人民币18.7亿元。公司主要银行账户、子公司股权及核心商标均处于司法冻结状态。
参考资料
《从停牌到除牌,“水果第一股”洪九果品走到退市边缘》,2025-10-15,国际金融报
《近6000万被转走,股东群解散!员工叹息“全泡汤了”!榴莲大王爆雷,高管被控制》,2025-05-30,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于盛梅
编辑:余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