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文旅创新,拒绝简单复制,追求独特发展之路

访客 2025-10-23 15:00:46 75029 抢沙发
文旅创新应避免简单的“抄作业”模式,真正的创新需要深入挖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结合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这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需要融入现代元素,创造独特的旅游体验,不能仅依赖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而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发挥创新思维,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产品,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对美好旅行的期待。

河南版“迪士尼”——万岁山武侠城,已经成为景区中的顶流网红,不仅吸引游客,也吸引同行。

今年初,我采访了一家位于浙江的超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前几年,这里已经建起动物世界、嬉水世界、冰雪世界、古镇等业态,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不断丰富产品线,他们还要打造一个海洋公园。8月,我再次打探消息,她告诉我:“海洋公园不建了,打算把海洋公园的后期工程改建成一个适合拍照打卡的乐园。”按原计划,这里本应引进一大批海洋生物;改变计划后,他们与今年爆火的万岁山武侠城团队达成深度合作,引进了新的管理体系。

这一转变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文旅行业运营理念的巨变。“海洋公园模式”是传统文旅行业时代的典型产物,重投资、重运营成本,以白鲸、企鹅等珍稀动物为卖点,依靠单一门票经济“躺赢”。

如今,地产文旅时代已一去不返,不少海洋公园已经来到“生死边缘”,除了要想方设法缩减运营成本,还要寻求资本输血,转型轻资产运营模式。

与传统模式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岁山模式”正成为新的文旅标杆。这一模式不依赖昂贵设施,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NPC互动表演和场景营造,实现低成本、高回报的运营转型。其核心卖点是游客参与感,满足消费者对身份体验、情绪价值和社交分享的需要,也促使他们在社交媒体自发传播,从而构成流量的正循环。

文旅消费的本质正被重新定义:游客不再满足于被动观看,而是渴望主动创造,寻求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更愿意为一段完整的、可参与的、有情感浓度的体验付费。

这一变化也契合了当下的“去景区化”趋势。在2025年的文旅市场,传统5A级景区正在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能提供意外惊喜、情绪价值和沉浸式体验的项目。

上海影视乐园沉浸式演艺项目《新世界:破笼之宴》的一名“00后”玩家的讲述,让我印象深刻。她用“戒断反应”四个字概括了自己的体验:游乐世界里有逼真的戏剧场景,拥有专业演技的NPC演员,以及能让游客产生深度情感羁绊的游戏互动和剧情设计,以至于她在走出游乐世界、回归现实世界的那一刻,产生了强烈的“复刷”念头。

然而,制造“戒断反应”,目前不是所有景区都掌握的能力。有从业者告诉我,沉浸式演艺项目的导演需要成为创意的总控,包括游戏机制设计、剧情内容控制、演员动线设计、舞美呈现等一系列事项。在空间广阔、动线丰富的大型景区则更加复杂。这非常考验内容创作和运营团队之间的长期磨合。

文旅创新,拒绝简单复制,追求独特发展之路

上左图:上海影视乐园街景一角 图/视觉中国

上右图:《新世界:破笼之宴》表演现场 图/受访者提供

下图:《新世界:破笼之宴》表演现场 图/受访者提供

“万岁山模式”被业内视作一把金钥匙,各地都在竞相模仿。值得注意的是,若将“沉浸式体验”过度简化为“感官刺激”,一味追捧流量逻辑,则会陷入新的怪圈。为吸引游客,景区大量跟风复制NPC、比拼短视频营销,用“猎奇式体验”博取眼球。例如,NPC与游客的互动内容从简单合影演变为牵手、贴脸等肢体亲密行为,低俗化争议始终存在。也有NPC模糊了角色与自我的边界,触犯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

去年国庆期间,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的《重走支前路》项目火了,“跟着团长打县城”情节的实景演绎,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历史抗战情景。今年国庆期间,有不少景区和游乐园也跟风模仿,但很少有项目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做出新的表达。“一哄而上”的现象,折射出景区创新能力的匮乏。

文旅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用新模式替代旧模式,跟着热点“抄作业”。各类景区唯有沉下心来打磨优质内容,对游客需求、情感体验深度洞察,创新叙事能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路径,为游客带来更多选择。

杂志标题:文旅创新,不能简单“抄作业”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502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