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东莞天空即将上演空中堵车奇观

访客 2025-10-09 15:00:37 9680 抢沙发
东莞的天空即将上演一场独特的景象——天空中的无人机交通即将出现繁忙的景象,类似于地面的堵车,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在东莞的天空中飞翔,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空中交通“堵车”现象,这一现象标志着东莞在科技和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

文 | 融中财经

中国城市从不缺少奇迹。

今年9月28日举行的东莞市低空产业联盟供需对接会上公布信息显示,目前东莞市拥有超500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广东省前列,覆盖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市级低空管控平台加速筹建,63处低空起降点已布局。

低空不再只是飞鸟与流云的疆域,正成为东莞面向未来书写答案的崭新画布。无数架无人机载着零部件、药品、新鲜蔬果,沿着看不见的空中脉络穿梭,智能的血液流淌于城市肌体之中它们从楼顶的停机坪启航,掠过昔日繁忙的货运干线,将效率重新定义。这幅景象并非未来畅想,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嵌入东莞的日常图景,成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

这里曾是全球制造的十字路口,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务实与效率的基因。然而当土地资源逼近极限,产业升级的号角吹响,这座习惯于脚踏实地的城市毅然选择了向天空寻找答案。

低空经济对于东莞而言并非横空出世的概念,而是其制造业血脉的一次跃升。完善的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基础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高端装备的诞生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仿佛所有车间里的精密技艺都在等待一个腾空的契机。当别人还在仰望星空,东莞已经开始编织天梯,将车间里打磨的精度直接送往云端。

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叙事,在低空领域找到了最具象也最富诗意的载体。每一架自主飞行的飞行器,都是移动的智能终端,重新配置着城市的时间与空间。物流、巡检、应急救援、空中游览,这些曾经停留在纸面的场景,如今正在这片热土上加速落地,勾勒出未来智慧城市的鲜活轮廓。

东莞的“低空叙事”

四十年多前,当第一声机器的轰鸣在这片岭南古邑响起,它选择的是一条由外向内、由土地向海洋的扩张路径。原材料漂洋过海而来,制成品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与港口流向世界。

那时的东莞将“世界工厂”的标签牢牢地钉在每一寸夯实的地面上。人们习惯了仰望那些高耸的货柜车和车间里流水线的节奏,那是一种横向的、平面的繁荣,充满了汗水与实干的力量。

然而任何繁荣都会遭遇边界当土地成本日益高企,当传统制造的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挑战,这座以“敢为天下先”著称的城市必须再次寻找自己的出路。这一次,它的目光从四通八达的地面路网,投向了头顶那片曾经只属于飞鸟与云朵的蔚蓝天空。低空经济的种子,正是在这片看似饱和的土地上,找到了它破土而出的绝佳养分。

这片养分,源自东莞数十年制造业淬炼出的独特禀赋。

它并非凭空构建的空中楼阁,而是其雄厚工业基础一次自然而然的垂直延伸。想象一下,一架工业无人机的核心是什么?是高强度的轻型结构件,东莞的模具工程师能以其精湛的技艺快速实现;是精密的飞控系统,这与本地电子信息产业积累的电路板设计与芯片应用技术同根同源;是高效的动力系统,又与东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培育的电池、电机制造能力血脉相连。低空飞行器,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尖端移动智能终端,而这恰恰击中了东莞制造业优势的“靶心”。

从长安的五金模具,到松山湖的集成电路设计,再到各镇街布局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散落在全市的产业明珠,被“低空”这个概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无形却坚韧的产业链。这里的企业家们无需远求,在方圆几十公里内,就能找到从设计、开模、零部件制造到总装测试的所有环节伙伴。这种深入骨髓的产业协同能力,是任何后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的护城河,也让东莞的低空梦想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大地之上。

政策的阳光与市场的雨露共同催生了这片新生态的繁茂。

东莞很早就意识到这片低空域所蕴含的战略价值,它没有停留在观望,而是以一系列精准而务实的政策,为产业的起飞清扫空域、修建跑道。

从空域的协调管理到飞行许可的简化流程,从对关键技术研发的倾力支持到为应用场景开放提供的广阔试验场,政府扮演的不是指令者,而是服务生与护航员的角色。他们深知,创新的活力源于市场本身,而政府需要做的,是构筑一个让企业敢闯、敢试的包容环境。于是我们看到,在滨海湾新区的上空,无人机正在进行智慧物流的常态化飞行演练;在松山湖的科学城,自动驾驶飞行器正与智能网联汽车进行着“陆空协同”的精彩对话;在茂密的荔枝林上空,植保无人机正以惊人的效率替代传统的人工作业。这些真实的场景,不仅是技术的试金石,更是市场需求的直接体现,它们反向驱动着技术的迭代与成本的优化,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空间载体和新生力量的支撑。东莞正通过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来加速集聚效应,例如厚街镇的“东实·厚街创智谷”项目,便是一个以低空经济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专为航空航天以及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量身定制产业空间。与此同时,市场也展现出高度的活力,今年以来,一批如广东金凯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市星驰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等新企业陆续成立,展现出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热情

然而东莞的低空叙事远不止于制造本身。它正试图从“造得好”向“用得好”全面演进,构建一个从研发、制造到应用、服务的全生态体系。

这里正在孕育的,是一种“低空+”的融合经济形态。物流企业利用无人机实现园区内点对点的极速配送,将效率提升至分钟级;电力巡检部门让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红外传感器,穿越高山与河流,守护着电网大动脉的安全;环保机构的无人机队伍则成为空中的“环境监测站”,实时绘制出城市空气质量与污染源的动态地图。

每一个成功的应用案例,都是一次生动的市场教育这片曾经只被地理坐标定义的天空,正被赋予新的维度,它成为了一条条高效的流水线,一条条隐形的信息通道,一条条应急的生命线。

东莞,正用其最擅长的务实精神,将低空的梦想,一寸寸地写进现实的地平线。

政策滴灌,构筑低空蓝海

要让产业真正翱翔,不仅需要造得出飞行器,更需要构建一个能让飞行器高效、安全、常态化飞行的生态系统。

为此,东莞市政府精准施策,从夯实基础设施、拓展应用场景、强化产业链条到完善配套保障,构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政策支持体系,并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这片“低空蓝海”注入了强劲动力。

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东莞正以空前的力度弥补起降及信息化设施的短板,致力于在短期内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低空网络。根据《东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社会资本投资新建通用机场最高可获得500万元的补贴,各类低空起降基础设施按实际投资的10%给予支持。更具雄心的目标是,力争在一年内建成100个基础设施,鼓励国企、大型园区及医院等公共服务单位率先布点,迅速形成网络化格局。这不仅是硬件的堆砌,更是“软硬兼施”的系统工程。在“软基建”方面,东莞大力推进市级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对平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旨在打造一个集指挥、监管、数据支撑与安全保障于一体的“城市低空大脑”,为未来大规模、高密度的飞行活动提供坚实的管理底座。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骨架,那么丰富的应用场景就是让低空经济焕发活力的血肉。东莞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制造强、应用弱”的瓶颈,正以场景创新为突破口,强力牵引整个产业从“飞起来”向“用起来”跨越。政策导向明确而具体:鼓励开通市内、跨市乃至莞港跨境无人机物流航线,并分别给予15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同时,政府带头“买单”,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巡检巡查、应急救援、航拍测绘、农林植保等领域规模化应用低空技术,对年服务收入超200万元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一个宏大的场景构建计划正在全市铺开,目标是确保每个镇街(园区)都推出至少一个示范场景,全市年内打造超过100个低空应用场景,并计划到2027年将各类应用场景拓展至150个以上。这不仅是在创造市场需求,更是在真实的城市运转中打磨技术、验证模式,为低空经济的商业化闭环铺平道路。

在产业链的强化与补全上,东莞的政策精准滴灌到每一个关键环节。对于决定产业高度的整机制造与核心零部件,东莞对投资超1亿元的整机项目和超5000万元的零部件项目,按实际投资的10%给予一次性补贴。对于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维修维护、检验检测等服务环节,也按项目年度服务总额的20%给予补贴。此外,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对投资超5000万元的重大工业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补贴。空间载体的集聚效应同样受到重视,东莞计划近期挂牌建设8个低空产业园区,通过构建“综合集聚+特色载体”的空间布局,加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与融合。

面对低空经济领域普遍存在的人才、认证、资金等产业化核心堵点,东莞的配套政策展现了极大的针对性与魄力。

在适航认证这一高成本环节,对获得民航局相关证书的企业给予分档重奖,其中eVTOL航空器取证可获1500万元补贴,单个企业年度累计补贴上限高达3000万元。在金融支持方面,政策可谓多管齐下:对通过担保获得贷款的企业,给予综合融资成本50%的补贴;对获得股权投资基金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实际获投额的5%给予补贴;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属金融产品,并支持保险机构创新低空经济专门险种。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人才培育—认证攻坚—金融护航—市场开拓”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旨在为低空经济企业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从构建起降网络到打造城市级管理平台,从开辟物流航线到政府购买服务,从激励整机研发到保障零部件供应,再从重奖适航认证到创新金融支持——东莞的低空经济政策展现出一幅系统性的全景图。

东莞政策并非单一环节的孤立扶持,而是对产业链进行着一次精密的整体性编织。在这张越发明晰的蓝图中,政府的角色如同一位深谋远虑的工程师,正细致地铺设轨道、设定信号,激发市场这列快车的内在动能,推动着东莞这座制造名城,在低空这片崭新的疆域里,蓄力下一场高质量的腾飞。

浪潮席卷而来,东莞争当低空第一城

放眼全国,低空经济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席卷而至。

从京津冀的协同布局到长三角的产业链联动,从大湾区的多核驱动到成渝地区的纵深探索,一场围绕“低空经济第一城”的竞速赛已全面开启。

在这场决定未来产业格局的赛跑中,各区域基于自身禀赋,勾勒出风格迥异的发展路径。北京凭借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密集布局与政策资源的顶层设计,确立了其作为产业“创新大脑”的地位,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是其核心优势。深圳则展现出市场驱动与商业化应用的极致效率,不仅拥有美团无人机日配送单量突破20万的成熟场景,更通过设立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管理局等制度创新,构建起“政企联动+技术破壁”的生态闭环,其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无人机年飞行量超70万架次,稳居全国首位。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则致力于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通过联合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并在长三角地区开通首条城际低空公交航线,探索着跨区域一体化的新模式。

与此同时,一批二三线城市也在通过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突围。成都依托西部首个3000米以下空域试点优势,开通无人机货运专线,其低空物理基础设施竞争力领跑全国。珠海则巧妙利用“双航展+无人系统大会”的平台效应,积累起宝贵的空域管理经验。绍兴与安阳等城市,则分别凭借率先实施的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与运动文旅的深度融合,在细分领域找到了自身的立足之地。

在这场百舸争流的格局中,东莞的优势与战略显得尤为清晰而务实。

它的底气,首先来源于其难以复制的制造业根基。全国约70%的无人机零配件产自东莞,这使其成为整个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硬件基地”。超过500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在此聚集,形成了一条覆盖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此基础上,东莞通过“综合集聚+特色载体”的立体化空间布局,将制造优势系统性地转化为产业胜势。水乡河西的整机装备制造基地、道滘的关键零部件基地、松山湖的创新孵化与中试基地等首批5个市级低空产业基地各司其职,与水乡、松山湖、谢岗三大市级综合集聚区共同构建起一个覆盖“研发-制造-孵化-应用”全链条的空间矩阵。这种“楼下试飞、楼上研发、楼顶起降”的产业生态,为企业提供了“拎包入驻”的全流程服务,成为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的强大磁场。

面向未来,东莞的低空经济战略深嵌于区域协同的宏大叙事中。作为穗莞合作先导区的水乡经济区,正与广州开发区在产业、场景、活动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从联合招引企业、技术合作到共同探索跨城保税物流、文旅观光等“低空经济+”项目,东莞正积极借势广州的产业资源与市场需求,加速构建“珠江东岸低空产业走廊”。与此同时,与深圳的协同也在不断深化,东莞低空经济产业联盟与深圳低空经济协会的签约合作,预示着两地将在大湾区范围内实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产业互补与融合。

东莞的低空经济征程,是一条依托制造之本、通过系统性的空间与政策布局、在开放协同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路径。它或许没有单一领域的绝对尖峰,却构建了最具韧性与活力的产业生态高原。在迈向“低空经济第一城”的竞赛中,东莞正以其特有的务实、敏锐与魄力,证明坚实的制造根基、清晰的产业逻辑与高效的协同网络,同样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手。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68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