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许家印扔来的“包袱”,盛京银行还要背多久?

访客 2025-03-31 18:07:26 73996
许家印扔来的“包袱”,盛京银行还要背多久?摘要: 文:向善财经盛京银行,曾入选过“世界更佳银行”排行榜中国20佳银行,一度是银行中的优等生。不过随着2021年恒大风波...

文:向善财经

许家印扔来的“包袱”,盛京银行还要背多久?

盛京银行,曾入选过“世界更佳银行”排行榜中国20佳银行,一度是银行中的优等生。

不过随着2021年恒大风波开始,盛京银行便进入了低谷期,由此产生的影响是近两年人事变动也更为频繁,去恒大化也更为明显。

此前在中国银行任职的孙进于2023年11月正式担任盛京银行董事长。

2024年初,盛京银行的董监高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由此可见,2024整年对于盛京银行而言,是新领导们带领下的之一年,也可以说是盛京银行崭新的一年,而在这全新一年中,取得的结果如何呢?

业绩寒冬,已有回暖征兆?

近日,盛京银行提交了一份2024年的答卷,整体看不容乐观。

2024年,盛京银行实现营收85.77亿元,同比下降了14.57%;实现归母净利润6.21亿元,同比下降了15.21%。

数据来看,2024年盛京银行并没有完全摆脱“恒大风波”的影响,业绩未出现翻转迹象。

据天眼查APP显示,这次成绩与2019年高光时刻相比,营收不足当年210.1亿的一半,归母净利润仅为当年54.43亿的九分之一。

积极的一面是,相比2023年的营收下滑37.85%、归母净利润下滑25.25%,如今在下滑速度上出现了“刹车”趋势。

这是一个好的征兆,说明盛京银行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内部调整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从盈利上看,盛京银行净利差为1.02%,相比上一年下降了12个bp;利息净收入为68.87亿元,同比下滑了22.3%,利息净收入少了,净息差也自然下降,盛京银行的净息差从0.96%降至0.80%。

净利差与净息差的双降,证明了盛京银行的盈利能力令人揪心。

根据《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的规定,商业银行净息差的更低标准为0.8%。

这也意味着盛京银行刚刚60分,如果未来不能及时调整,未来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监管压力。

具体从业务上看,盛京银行的公司银行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全面下滑,其中对公业务实现营收49.51亿元,同比下降了27%,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收24.67亿元,同比下降10%。

直接地说,净息差下降主要是对公业务成为了业绩回暖的“拖油瓶”。

可能原因是:

一是LPR持续下调,带来对公贷款利率下降,造成净息差收窄。

二是盛京银行在东北地区经营状况不佳,造成业绩下滑。

财报来看,盛京银行在东北地区实现营收76.68亿元,相比2023年的94.06亿元,减少了17.38亿元,而华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营收却分别增加了0.60亿元,2.15亿元。

盛京银行作为东北地区规模更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原本应将东北地区视为其坚实的业绩根基,就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护城河,为其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如今这片大本营却似乎成了业绩增长的制约因素。这种情况不禁让人联想到,如果茅台酒在贵州本地都面临销售困境,那将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情。如今盛京银行在其核心区域面临这样的挑战,自然难免让投资者感到担忧。

不过华北及其他地区的营收增加,代表了盛京银行在区域拓展上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始在外界地区找到增长点,在如今激烈竞争的银行业市场中,这种跨区域业务拓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盈利上,盛京银行虽然依然在赚钱,但盈利质量也有疑问,盛京银行的投资净收益为40.47亿元,相比上一年翻了1.6倍,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马车之一,但是投资净收益存在着不确定性,市场行情好时,像去年9月份,人人可能是巴菲特,但如果市场行情一旦不好,投资收益可能会大大折扣。

在投资收益大幅度增加情况下,盛京银行整体营收依然未能实现同步提升,这反映其核心业务拓展及盈利存在些许的挑战。

这一点,从资产质量上也有所体现。

盛京银行虽然不良贷款率与2023年末持平,都是2.68%,不过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5%,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76%,盛京银行与此相比,均高出了一大截。

而且盛京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大幅度增加,为200.53亿元,同比增长了34%,占整体贷款总额的4%。

从贷款五级分类来看,关注类贷款是最有可能向下转化为不良贷款(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的。

但偏偏,盛京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上涨幅度却相当大,也就是说,未来盛京银行存在资产质量状况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值得肯定的是,盛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了,从24年初的14.12%提升至年末的14.69%。

不过仔细看,资本充足率虽然提升,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26%,下降了16个bp。

核心一级资本作为银行抵御损失的之一道防线,如今下降可能会削弱盛京银行在极端情况下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这也意味着盛京银行资本质量的下降。

在面对业绩下滑,资本质量下降等情况下,管理层们也给出了方案,那就是降本增效。

比如减少员工薪酬,2024年盛京银行员工薪酬为30.66亿元,同比减少了1.4%;其他一般行政费用为14.17亿元,同比减少了7%。

就连高管们也要过紧日子了,孙进作为董事长,年薪仅有134万,处于城商行中中等偏下水平,而盛京银行的高管更高薪酬为696万,相比2023年更高的1162万,缩减了将近500万。

可见,盛京银行高管们也开始起带头作用,颇有勒紧裤腰带,向上奋进的势头,在如此关键时期,只有上面带好头,与公司职工同甘共苦,业绩才具备更大的回暖可能性。

整体而言,盛京银行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不过高管们也做了很多行动,取得成功还需一段时间观察,其实造成盛京银行业如今的局面,主要与恒大脱不了干系,算得上历史遗留问题,不过恒大风波过去了这么久,盛京银行何时能迎来新的局面呢?

走出恒大阴影,盛京银行何去何从?

从股权变更,到向地方AMC出售1760亿元资产,再到董事长、行长、监事长“去恒大化”的进行,过去两三年来,盛京银行的一系列调整动作其实很明确:

主要就是拨乱反正,平息“恒大爆雷”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比如在风险化解方面,盛京银行也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比如2023年末不良贷款率为2.68%,结束连续三年的“破3”局面,2024年继续维持住了这份业绩。

从这个趋势看,随着新一届管理层的持续发力,盛京银行走出历史泥潭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说完了过去,还要看未来。从此次财报数据不难发现,在甩掉大笔不良资产包袱后,现在盛京银行的经营状况似乎也未能得到明显改善。

或者说在脱离了恒大、房地产后,盛京银行好像缺乏一个更有力的增长破局业务。

从财报来看,盛京银行的之一大营收支柱是公司银行业务,涉及公司存/贷款、交易银行等。

大家都知道,城商行的对公贷款潜力,主要跟大本营的地方济水平有关。而盛京银行的大本营主要就在沈阳、长春、大连等东北地区。

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出现了,本世纪初,东北地区的沈阳、大连、大庆、哈尔滨和长春们GDP,可以排到全国前30强。但是到了2024年,大连、沈阳分别排名30和31,长春则来到了40,哈尔滨更是跌至了52名。

在此背景下,地方城商行本就很容易遭遇发展天花板,再加上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的利率下行、息差持续收窄等宏观挑战,这使得盛京银行如果不能及时求变,那么未来重回业绩高增长的时间也可能会更加漫长。

此外,在北京、天津等地,盛京银行虽然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覆盖,但老实说,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激烈竞争下,跨地域经营短时间几乎很难实现更大的突破。

再来看零售银行业务,虽然个人存款和个人贷款规模都保持着小幅增长的态势,但是想要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挑起大梁来,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至于资产管理方面,现在盛京银行更大问题是理财产品的规模偏小、想象力有限。2023年为390.44亿元,去年上半年不增反降至389.06亿元,带来的业务收入也只有1.02亿元……

那么既然如此,盛京银行又该如何破局呢?

从财报来看,其似乎选择了从信用卡业务入手,去加速做大零售贷款。截至到去年上半年,盛京银行的信用卡发卡总量251.41万张,较2023年增加了14.3万张,增幅6.0%。

这个表现乍一看是不是也就凑合?但要知道,在过去两年间,比如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很多大行为了“降本增效”,都在裁撤信用卡中心或收缩信用卡业务。现在盛京银行逆势增长,本身就是一种不寻常的举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大行们无疑是更看重资产质量的,这是穿越周期的“定海神针”。但是对于像盛京银行这样正处于不破不立阶段的银行来说,对成长性的关注度可能要更胜一筹。

而且相比信用卡业务带来的不良资产增加的潜在风险,其能看到的战略价值无疑是更大的。

一方面,信用卡的核心功能是“支付+小额信贷”,不仅天然契合消费市场,而且分期付款功能带来的手续费本就是银行最稳定的赚钱途径之一。所以谁能做好做大信用卡业务,谁的零售转型也就能做好做大,招商银行的崛起已经佐证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信用卡自身与银行其他业务交叉性强的特点,又使得其能够连接到零售银行的核心业务——金融理财、基金保险,也就是“财富管理”板块。换而言之,正在打造零售银行经营模式的盛京银行可能同样需要借助,高频的信用卡消费业务来带动低频的金融理财业务,进而促进整体非息收入的增长。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盛京银行和其他优质的城商行们在此时“捡漏”信用卡业务,看似是一种主动承接风险转移的冒失选择,但实际上,这又未尝不是一种快速突破的增长捷径呢?

不过无论怎样,对盛京银行来说,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那么未来的春天还会远吗?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