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食品配料表也能造假吗 隐秘的角落

访客 2025-03-26 18:00:47 18283
食品配料表也能造假吗 隐秘的角落摘要: 刘女士没想到,自己一直信赖的食品配料表也能造假。去年8月,一种名叫“蜡瓶糖”的糖果在中小学生中流行起来,在女儿的要求下,...

刘女士没想到,自己一直信赖的食品配料表也能造假。去年8月,一种名叫“蜡瓶糖”的糖果在中小学生中流行起来,在女儿的要求下,家住北京的刘女士买了这种新型糖果。出于安全考虑,她特意查了一下它的配料表,没有发现异常,商家甚至还提供了安全检测证书。但孩子食用后出现恶心想吐的症状,甚至频繁腹泻。在排查了女儿的饮食之后,刘女士怀疑“蜡瓶糖”是导致女儿身体不舒服的原因。

食品配料表也能造假吗 隐秘的角落

随后, *** 上有打假博主称“蜡瓶糖”涉嫌配料表造假。测评自媒体“老爸评测”对“蜡瓶糖”的四款样本进行了检测,其中三款都检出了有害物质“多环芳烃”,这是一种会累积在人体内的致癌物质。

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不少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在购买产品特别是食品前先看一眼配料表的习惯,研究配料表中的成分、排序,尽可能选择配料“干净”的食品。但很少有人知道,“配料表”也可能造假。“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让卖相更好、更有竞争力,会选择在配料表上做文章,这样还可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减少库存压力。”自媒体“老爸评测”的食品工程师南星表示。他认为,食品配料表造假并不是普遍现象,多存在于一些新型食品或者网红食品中,因为针对这些食品的相关标准和检测 *** 还没有出台,商家也多是小作坊。例如,一些骆驼奶粉中掺了牛奶粉;牛肉干里掺了鸭肉、猪肉;蜂王浆里添加色素和防腐剂等。

违规企业在配料表上做文章的手法可谓“花样繁多”:隐藏“不利”成分;虚标“有利”成分;虚标含量。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配料表是否造假很难通过简单 *** 判断,只能通过专业检测鉴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断加强,配料表的造假手段也在升级,越来越隐蔽。不法商家主要利用的就是检测手段不足,比如一些香精,某些原料里天然就存在,但一些不法企业为了让气味更突出,会额外增加香精进去,检测的时候很难区分是天然存在还是人工添加的;一些果汁本身就含有果糖,但为了让口感更甜,会额外添加果糖,检测中也很难区分。

专业检测和不法商家之间一直在“斗智斗勇”。这些年,专业的检测机构一直在研究新的检测 *** 。南星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不要过分追求商品的色泽、外观,比如枸杞,虽然配料表里可能只有枸杞,但如果颜色特别鲜亮,可能就是熏硫了(熏硫可以使枸杞色泽更鲜亮,但熏硫后含有工业硫磺,易导致肾衰竭)。

执业律师曹宇鹏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必须标明成分或配料表、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等。违反规定可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产品,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然而,在现实中,对于配料表造假的执法却存在不少难关。例如,当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中对配料表是否真实的判断缺乏直接依据。再如,配料表中未标注的成分,到底是因原料天然带入还是加工过程中人为带入,也不易区分,增加了检测结果的解释难度。

在法律适用层面,配料表造假可能同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需综合考量是否构成虚假宣传、欺诈或危害公共安全,增加了执法的复杂程度。食品生产的链条相当长,原料采购、加工、流通……造假可能发生在任一环节,导致溯源难度大,责任认定复杂,需要监管部门出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抽检、检测、追溯,基层执法的力量常显不足。

“蜡瓶糖”的受害者刘女士同样面临消费者的困境:配料表专业性强,普通消费者很难发现成分缩水或者模糊标注等问题,如果想要通过司法途径索赔,需要消费者自行委托检测取证。刘女士咨询过检测机构,得知进行全面检测取证的费用大概在1000-2000元,而她购买的蜡瓶糖的费用加起来才不到50元。自行委托检测的高成本间接削弱了社会监督的效果。

曹宇鹏认为,配料表造假的执法需要突破法律适用、技术检测、产业链协同、消费者参与等多重障碍,还得从完善标准、强化智能监测、加大违法成本等方面同时发力。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并没有“虚假标注配料表”的独立条款,也没有细化的处罚标准。他认为有必要增加相应的条款,对虚假标注食品配料表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运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开发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配料表数据库、推广电子标签与区块链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检测力度。

而在监管层面,则可以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食品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比如增加婴幼儿配方奶粉、保健食品的抽检频次,对多次违规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市场监管部门还可以尝试与公安、农业农村部门联动,进行全链条违法打击。在消费者层面,要解决刘女士这样的受害人遇到的困境,则需要更多宣传教育。南星建议保留购买凭证,与商家沟通退货退款,如果无法协商,可以向12315平台进行投诉。消费者怀疑购买到了配料表造假的产品,应当主动维护自身权益。

“蜡瓶糖”事件发生后,刘女士开始研究各种食品配料,希望能有科普讲座或配料表查询平台,输入产品名称就能替她分析成分。曹宇鹏强调,应对配料表造假需构建“法律震慑 + 技术赋能 + 全链监管 + 社会共治”的多维体系。短期可通过强化抽检、顶格处罚形成威慑;长期需推动标准升级、技术创新和行业自律,最终实现从“被动执法”到“主动合规”的转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