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跑步成为‘社会化’程度最高运动的原因
跑步是一项普及度极高的运动,因其低门槛、灵活自由的特点,成为“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运动之一,跑步不需要特殊场地和昂贵设备,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与,跑步也是社交活动的重要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参加跑步活动结识新朋友,分享跑步的快乐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跑步成为最具有社会化的运动之一。
最近,#社会化 一词在社交平台悄然走红,在小红书相关话题有近1.4亿浏览,约47万条讨论。
图源:小红书
什么是社会化?
有人认为,社会化是“圆滑”,是通晓人情世故、处事游刃有余。但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化,其实是既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又能清醒地坚守自我,明白自己究竟要怎样活。
正如该话题下一篇高赞笔记所写:“原来很多人不知道,长大后自己可以跑。”
离开消耗型关系、退出内耗型圈子、跳出不合理的职场环境……“跑”不是逃避,而是主动选择,调整自己的轨道,朝更舒适的方向延伸。
同时,“跑”也是获得能量的方式。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真正的奔跑,去调整状态,探索生活的可能。
《2025有意思生活方式报告》的调研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报告显示,跑步已连续两年跻身年轻人喜爱的户外运动前五名。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边陲小镇,无论是城市街巷还是山野林间,到处都长满跑步的人,跑步热潮愈演愈烈。
人们为什么会反复爱上跑步?
事实上,跑步的流行并非新鲜事。从十年前的夜跑,到五年前的马拉松,到近几年的跑团,再到不久前萨洛蒙SALOMON GravelShanghai无固定路线挑战赛……跑步总能掀起热潮。
究其根源,是因为跑步是一项“不设限”的运动。这与现代人追求的深层“社会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即在双脚交替中寻找自由,将外部世界内化为自我节奏。
萨洛蒙SALOMON GravelShanghai无固定路线挑战赛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小红书平台,赛事相关话题#萨门开跑 已有3900万+浏览,多篇热门笔记互动量过万。
图源:小红书 左@姜思达 右@大正爱跑步
提及这场比赛,跑者们提得最多的感受是:自我、自由。
正如其名,赛事没有预设赛道。参与者在规定时间2小时内,于16个积分点中任选6个完成打卡即算完赛。首个积分点位置不同,不同点位积分不同,不同路线路况不同,这种“盲盒”式的赛制,将主导权完全交给了跑者。于是,一场比赛演化出万千种可能。
“允许一切发生,在奔跑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来自辽宁的跑者奥吴是一位历史爱好者,他特意选择了一条沿着苏州河的路线,把这场比赛跑成了自己的“红色之旅”。
经过乌镇路桥时,他放慢了脚步。这座看似普通的桥,见证了淞沪会战的悲壮。跑到四行仓库时,墙上的弹孔还在,他特意停下脚步,缅怀为国捐躯的忠魂。别人在刷配速,他在刷历史。在奥吴看来,这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
图源:小红书@奥尔里奇吴
如果说奥吴的奔跑是一场与过去的对话,那么另一位跑者则在这条赛道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现在。
来自深圳的跑者徐杨将这场比赛跑成了一部“爱情回忆录”。“巨鹿路的爱情,2019年,我周六搭早班机飞来上海看女朋友,周日依依不舍地坐最晚的航班回深圳。一年24趟往返,48班飞机,最终在这里求婚成功。”他的每一步都踏着回忆,城市成了爱情的见证。
不仅是他乡客在这座城市找到情感联结,就连本地跑者也在这场奔跑中重新认识了熟悉的故土。
“上海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但我从未像这样仔细地走过它的角落。”一位本地跑者分享道。在37度的秋夜,他穿梭于新天地的流光溢彩,经过淮海路的车水马龙,在田子坊的巷弄里感受市井生活,“第一次真正触摸到这座城市的体温”。
“结果不重要,摆脱焦虑,找回自我节奏。”
比赛总有排名,但在这场比赛中,并非所有人都为竞速而来。就像跑者@奥尔里奇吴 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跑倒数第一是什么体验”。虽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赛,他却坚持打满了全部16个点位。“来都来了。”他在赛后笔记中打趣地写道。比起奖牌,他更珍视这场奔跑所串联起的城市记忆。
距离起跑点最远的熊爪咖啡馆,聚集了许多像他一样没有完赛却坚持打卡全部点位的跑者。25公里,3小时20分钟,91次红绿灯的等待。当外滩的晚风拂过东方明珠的塔尖,他站在黄浦江边深深呼吸,这些瞬间,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值得珍藏。
而知名跑步爱好者姜思达则在比赛中体验到另一种维度的“自由”。“一个红灯就能打乱所有节奏,左脚的旧伤让过程充满变数。”在他看来,这不像传统的竞速赛,更像一道开放的数学题:“是稳妥完成,还是冒险一搏?Gravel的赛制没有标准答案,它只提供选择。”正如他赛后所感悟到的,这已不再是为满足比赛需求,而是一场“自我命题、自我解答”的探索。
图源:小红书@姜思达
“人生如跑道,自己掌握主动权。”
任何人,只要站上赛道,都能玩得尽兴,这或许正是跑步回归本真的样子,松弛,自在,一切由我定义。
有人享受孤独,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段独自战斗的旅程。当跑过首个打卡点,人群便自然散开,赛道上再无“人挤人”。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步调选择路线,在独行中与自己对话。"Gravel Run的魅力不在于竞速,而在于这是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探索。"
有的人则感恩温暖陪伴。一位外地跑者遇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上海跑友,两人临时组队。“熟悉每条街巷的他,一路如数家珍,‘这是《繁花》拍摄地’‘那是苏州河’。有了他的陪伴,即便遇到红灯,也能当作歇脚赏景的片刻。”他说,“以后我再路过那些深夜跑过的咖啡店,都会想起那晚的温暖,这已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座城市留下的友好印记。”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这场萨洛蒙SALOMON GravelShanghai无固定路线挑战赛中,共有500名跑者参与。他们之中,既有迟令杰、杨军情等萨洛蒙精英运动员,也有姜思达、庞博等跨界运动达人;既有来自意大利的跑团、本土的视障跑者,还有许多日常连五公里都难以坚持的普通人。
尽管背景各异、目标不同,但他们都在这场比赛中找到了超越竞赛本身的体验。沿途的红绿灯、多变的路况、临时的路线选择,这些看似不确定的因素,反而成为比赛最迷人的部分。正是这些未知的变数,让每个人都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在上海举办的赛事是全球首场Gravel Run赛事。尽管参赛规模限定在500人,却在社交平台引发了上万次热烈讨论,足见其独特的模式与理念所产生的广泛共鸣。
而上海仅仅是一个起点。据悉,Gravel项目将继续登陆巴黎、东京等全球更多城市,这不仅是一场赛事的简单复制,更标志着源自中国的跑步新理念正与世界跑步文化深度交融,实现真正的同频共振与双向赋能。
萨洛蒙为什么能做好跑步?
萨洛蒙能够成功破圈,从一个小众户外品牌发展为城市路跑场景的引领者,得益于将越野跑的专业性与当代社会需求精准对接。通过Gravel Run等创新形式,品牌屡屡引爆市场,这背后体现的是萨洛蒙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敏锐洞察。
品牌的成功,与其源自山地的先锋精神密不可分。自1947年在法国阿尔卑斯山脉诞生以来,萨洛蒙便以滑雪装备立本,随后逐步拓展至越野跑、登山等硬核户外运动领域。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推动品牌不断突破边界,从山野林间走向城市街巷。
户外品牌进军城市市场,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兼顾专业性与大众化。萨洛蒙在这方面展现了清晰的路径。
在越野跑领域,品牌通过赞助顶级赛事与精英运动员持续强化专业形象。运动员们的每一次突破,不仅彰显了竞技精神,也印证了萨洛蒙顶级装备的卓越性能与挑战极限的品牌基因。与此同时,萨洛蒙更着眼于对中国越野跑市场进行长期投入。通过推出“中国越野跑灯塔计划”,通过奖金激励、赛事升级等举措,系统性地推动中国越野跑向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深耕市场的长期主义,为品牌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
在受众更为广泛的路跑市场,萨洛蒙同样展现了出战略耐心与创新力。品牌在这一领域已深耕十年,自2015年推出革命性的S-lab X-Series(初代“小红鞋”)以来,产品线持续完善,如今已拓展至面向大众市场的Aero Glide 3 GRVL等鞋款,实现了从专业到普适的全面覆盖。与此同时,萨洛蒙通过运营“GO野”等社群IP,持续降低参与门槛。这些兼具趣味性与社交性的活动,不仅吸引了更多普通爱好者加入,更让跑步文化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而更让萨洛蒙区别于传统运动品牌,在大众心中形成鲜明认知的,是其“不设限”的品牌理念。这一理念在引爆市场的萨洛蒙SALOMON GravelShanghai无固定路线挑战赛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Gravel Run理念来源于自行车Gravel Bike,这种车既能上柏油路,也能拐进砾石土路,其内核正是一种自由探索的态度。萨洛蒙将这一理念延伸至跑步领域,打破传统赛事规则,允许跑者自选路径、自定目标。这种创新不仅重塑了跑步体验,更精准呼应了现代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在框架内寻找自由”的深层需求。
当前运动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追科技、讲设计、有文化、重情绪,呈现出"既要又要还要"的复杂需求。这恰恰反映了现代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既渴望专业的体系支撑,又希望在参与中不失自我。
萨洛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以科技与设计满足功能需求,更通过价值观的引领,让跑步成为现代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平衡规则与自我、实现精神归属的重要方式。
正如萨洛蒙SALOMON GravelShanghai无固定路线挑战赛所展现的,这已超越一场简单的跑步活动,而成为一种生活思维的映射,一次关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哲学探讨。它所倡导的“跑”,是现代人应对不确定世界的智慧:不设限,才能创造更多可能,面对未知也就更勇敢,更释然。
同时,“跑”也是一种辩证的哲学,向外探索的边界越宽广,向内越需要保持“内核稳定”,自己定义自己的价值,永远坚持、随时放弃、勇敢做自己,在自由中抵达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正因如此,它注定不只是一场短暂的狂欢,而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鲁娜
编辑:田纳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