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一线城市启动搭积木模式

访客 2025-11-20 15:00:50 33887 抢沙发
在这座一线城市,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正在兴起——“搭积木”,这种新型建筑方式通过预制构件进行组合拼接,类似于搭积木,实现了建筑的快速建造和高效施工,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建筑效率,缩短了工期,还降低了成本,为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6年开始,广州住宅,要像“搭积木”一样建造了。

最近,广州市相关部门印发的最新文件指出,从2026年起,全市出让的居住用地100%实施装配式建筑,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用尽用装配式建筑,新出让的商业用地中建筑公共区域也应采用装配式装修。

据了解,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通俗讲,这样盖房子就像“搭积木”,先在工厂把梁、墙板、叠合楼板、楼梯、阳台等“零部件”生产好,然后运送到工地现场,拼装起来就成了一栋楼房。

为什么广州要推广装配式建筑?这会如何影响当地建筑和房地产格局?

一线城市启动搭积木模式

广州南沙区蕉门街道风景 图/图虫创意

为什么是装配式建筑?

早在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就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该文件还明确“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

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不仅仅是广州,比如北京就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第八十条明确,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商品住房中的比重,到2035年前全面采用装配式装修。上海也于近期印发相关文件称,新建居住建筑类项目应落实装配式建筑。

一线城市启动搭积木模式

一家装配式材料工厂 图/图虫创意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方式具有显著优势,包括建造速度快、质量可控、节能环保以及劳动力需求减少。由于大部分构件在工厂预制,现场装配过程更加高效,显著缩短了工期。同时,工厂化生产确保了构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

而装配式建筑,在国际上不乏大规模使用的成功案例。新加坡刚独立时,社会发展落后,住房极为匮乏。为早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建屋局在20世纪80年代初将装配式建筑理念引入住宅工程。时至今日,新建组屋(类似国内保障房)的装配比例已达70%以上,并形成一套完整、可复用的预制构件系统。

在广东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装配式建筑的优点在于能在建筑领域实现节能降碳,通过采用绿色建筑建材,减少粉尘和噪声。他说:“特别是在老城区危旧房拆迁和改造方面,能用‘搭积木’的方式来完成,大大减少了粉尘和噪声污染,避免扰民,这对于推进接下来的城市更新,大有用武之地。”

在不少传统认知中,对装配式建筑的最大顾虑还是质量,比如墙体厚度会否变薄、结构衔接是否稳固等。

严跃进认为,从现有技术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安全程度与传统建筑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优。比如预制构件在工厂内生产,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了构件的精度和质量。结构衔接方面,通过精确的节点设计和可靠的连接技术,如焊接、螺栓连接等,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固性。

“此外,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抗震、抗风等要求,符合国家的建筑安全标准。墙体厚度方面,装配式建筑可以根据需求设计不同厚度的墙体,满足保温、隔音等功能要求。”严跃进表示。

难点在哪里?

一直以来,业界不少声音认为,装配式建筑虽然存在种种优点,但会推高整体建筑成本。有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与传统现浇比较,装配式建筑施工虽然减少了内外墙抹灰、钢筋模板制作和砌墙的成本,但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及安装成本却居高不下。

上述业内人士还透露,目前不少省份,虽然政策层面都在倡导建设装配式建筑,但使用装配式建筑的主体,多为医院、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住宅方面以保障房为主,使用装配式建筑的商品房项目,很多则来自建筑生产企业自己开发或者入股的项目。

住房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提出,2025年,装配式建筑的占比要达到30%以上。但目前看,装配式建筑推广较好的地方,仍然集中在大城市和部分省份,中西部不少区域装配式建筑的占比仍然较低。

李宇嘉坦言,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确实相对较高。同时,现在的市场,居民端对房价、成本都比较敏感。在部分非装配式建筑价格比较低的情况下,不少需求会转向非装配式建筑,这导致装配式建筑的空间被动收窄。另外,对于节能降碳,这是全国层面的事情,但对于某个企业和个人,可能不会非常关心,这也加剧了装配式建筑在实践中的推广难度。

目前,房地产市场,并非像几年前那样行情火爆。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东新建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0.2%;广东新建商品房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13.7%。

在刚刚过去的10月,广州中原研究发展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新房网签5787宗,成交量同比下降35%。据克而瑞监测,今年“金九银十”期间,广州全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19.5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合计约402.28亿元,同比均下降约29%。

有业内人士担忧,在此时推广装配式建筑,是否会推高整体建筑成本,进一步挤压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进而降低市场活跃度。

在严跃进看来,明年起广州新出让居住用地全部实施装配式建筑,对房企的运营建设和成本将产生一定影响。运营方面,房企需要适应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和施工流程,加强与预制构件生产厂的协作,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潜力如何挖掘

如果在一个城市内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情况则可能发生改变,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如果装配式建筑产业能够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整体降低成本。

严跃进认为,成本方面,初期可能因技术不成熟、规模效应未显现等导致成本上升,但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普及和技术进步,成本有望逐渐降低。此外,装配式建筑的高效建造速度有助于房企加快项目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李宇嘉则认为,在工程管理层面,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还有一定下降空间。他说:“在技术、材料等标准上,要在更高层面、更广区域的市场上实现配件统一,从而提高适配性;此外还应结合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全面降低建造的成本。地方政府对装配式建造的房地产项目,在土地出让环节,也要适当降低土地价格,从而在全行业形成即使使用装配式建造,成本也不会上升的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转变,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层面,都越来越推崇所谓“好房子”。

在严跃进看来,广州此次装配式建筑,体现了建筑层面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本质上符合第四代住宅“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导向。装配式建筑不仅能提供更好的施工安全,从购买者层面观察,其能提供更好的管廊安全和消防安全。而装配式建筑带来了更好的建造技术,有助于提升居住舒适度。

李宇嘉认为,装配式建筑对建筑设计、材料部品、装饰装修(全装修推广)等都有影响。同时,对现房销售有积极意义。他说:“目前亟待完成的,是将装配式建筑的宏观意义,与开发商的积极性以及消费者的个人意愿相协调,让购买者理解装配式建筑不仅对节能环保有积极意义,更对日常的生活健康有积极意义,让年轻一代更认可装配式建筑。”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388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