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母基金吸引全球投资人目光
全球投资人纷纷前往沙特寻找母基金投资机会,沙特成为投资热点,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母基金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正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沙特作为中东地区的经济大国,其母基金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这些投资人希望通过投资母基金,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和更多的投资机会,沙特母基金市场的崛起,将对全球投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文 | 融中财经
2025年初冬的利亚得,沙漠夜色温冷。
11月5日-8日在这里举办的以“全球机遇目的地”为主题的Biban Forum 2025,吸引了113个国家超10万人参会。在大会的“初创之门”(Startup Door)专区,来自66个国家的1021家创业公司获得了向投资机构进一步展示的机会,会期内签署的MoU(合作备忘录)总额逾101亿美元。与此同时,沙特向20多国、百余名创业者授予了“高级居留权”(Premium Residency),允许他们在当地落地发展。
沙特引才吸资的操作背后,藏着的是沙特资本的全球野心。自2019年起,一张由沙特资金编织的全球创投网络正在铺开,而其中的关键枢纽之一,是2018年成立的Saudi Venture Capital Company(SVC)。
这家公司隶属于沙特中小企业银行(SME Bank),后者是沙特国家发展基金(National Development Fund, NDF)体系的一部分。SVC的使命是通过母基金投资与直接投资,为从种子轮前到pre-IPO阶段的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融资。
截至2025年11月初,SVC已通过母基金模式投资全球包括易达资本在内的63只基金,这些基金一边投沙特本土初创公司,一边帮自己国家的初创敲开沙特市场的大门,形成了典型的“以投引投、招商返投”模式——资本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项目与市场的反哺。
正如SVC董事Nabeel Koshak所言,“这是一场全球游戏。”通过这一体系,SVC间接支持了全球超过1200家初创企业。
资本与创业的流向正在改变——钱,正缓缓流向中东。
沙特SVC,63只基金串起五洲
SVC是沙特2030愿景改革中用于激活创业生态的重要抓手。
与传统VC直接投资初创企业不同,SVC主要扮演“母基金”(Fund of Funds)的角色,通过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创业加速器等方式来间接支持创业公司。
七年间,SVC已经出资支持了逾60只基金,遍布中东、亚洲、欧美等地。据SVC最新影响力报告披露,截至2025年初SVC累计承诺投资额已达10亿美元,撬动合作伙伴共同组成约48亿美元的资金池。
通过这些基金,SVC将资本之手延伸到全球各大创业高地,构建起一个以沙特为中心的“创投朋友圈”。
一方面,SVC是中东本土创投机构的出资人。比如,中东北非知名VC基金Global Ventures的第三期基金就有SVC的身影。该基金规模1.5亿美元,主投沙特及中东、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早期科技创业公司,涵盖供应链、农业科技、企业云、人工智能等领域。
另一方面,SVC也将资金投向全球顶尖投资机构。2024年5月,SVC宣布向美国增长型私募巨头General Atlantic管理的一只基金投入3000万美元,借助国际大牌PE之力带动全球资本关注沙特本土的成长型公司。
SVC投资版图中当然也少不了中国元素。一家总部设在利雅得和北京两地的跨境创投基金“易达资本”(Yida Capital)便是SVC全球朋友圈中的一员。
易达资本由华人团队创立,是首个深耕中沙两地市场的跨境创投基金。2019年起,这支团队在利雅得设立办公室,扎根沙特、辐射整个海湾地区。与当地产业政策高度契合的是,他们提出要“以在亚洲市场已被验证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共同打造沙特及中东北非地区的技术生态系统”。
在SVC等本土资本的推动下,易达资本正成为连接中沙创新生态的重要桥梁。它既是帮助亚洲创业公司“走出去”的桥头堡,也是让沙特资本“走进来”的关键通道。
除SVC外,沙特主权基金PIF旗下的母基金平台Jada也长期持有易达资本的份额——先后出资其一期约4亿美元基金和目标规模10亿美元的二期美元基金,成为最重要的LP之一。依托这股来自利雅得的资本,易达资本正在中东铺开一张更具产业深度和国际跨度的投资地图。
截至目前,易达资本已投资逾20家企业,分布在中国、东南亚、印度及欧洲等地,其中既有来自上海、浙江、无锡、内蒙古的制造与科技公司,也有新加坡、班加罗尔等地的创新团队。通过跨境网络的牵引,这些企业正加速在沙特及更广泛的中东北非市场落地,同时也推动部分中东项目反向进入亚洲。易达资本的投资足迹已覆盖物流、云计算、能源与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
在物流领域,易达推动极兔中东(J&T Express Middle East)与沙特邮电集团(STC Group)展开合作,搭建起覆盖海湾多国的快递与仓配体系,为当地电商市场提供了底层基础设施。
在数字经济板块,易达协助中国云计算企业与STC共同建设本地云平台,推动沙特从“算力进口”转向“本地自控”。
金融科技方面,易达领投中国华盛集团(Valuable Capital)及其沙特子公司Sahm Capital约4800万美元融资,后者成为首批获得沙特资本市场管理局(CMA)全牌照的国际金融科技公司。
与多数仍将中东视为“募资地”的亚洲GP不同,易达资本真正扎根中东,形成了“跨区域投资、双向落地”的循环模式。它带去的不只是资金,还有成熟的产业经验和运营方法——帮助亚洲企业在沙特本地化,也推动沙特资本与项目学习亚洲经验,探索反向投资的可能。
同时,易达资本也在推动中国政府在这场“中沙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25年10月30日,在沙特利雅得举办的第九届Future Investment Initiative(FII)大会上,天津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与易达资本在PIF国家发展部及其母基金Jada Fund of Funds的见证下,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启动总额约8000万美元的投资合作。
可以说,从易达资本的路径上,可以清晰看到沙特LP“以资换产”的逻辑:一手将资本投向最活跃的亚洲GP,一手通过GP让技术、企业与模式在沙特生根发芽,为这片新兴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引擎。
截至2015年11月初,SVC已经直接或间接投资了1200多家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覆盖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医疗健康、教育科技、交通物流等关键领域。
距离沙特的“2030愿景”只剩最后五年,沙特的中小企业发展已进入加速冲刺期。沙特中小企业局副局长Sulaiman Alturaif在Biban Forum会场时表示,中小企业已成为沙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为全国贡献了约64%至65%的就业岗位,总计800万个工作岗位。
自2016年提出“愿景2030”以来,沙特将中小企业产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5%作为核心目标,而这一数字已从2016年的20%上升至如今的28%左右。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与创业者的数量也从2016年的约50万家,增长至目前的160万家。
在融资渠道上,沙特的中小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扩张。Alturaif指出,2016年中小企业在沙特国内信贷市场的占比仅为2%,如今已上升至10.8%,融资总额超过4200亿美元。
过去十年间,沙特风险投资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支持创业与创新的完整金融体系。
“返投”潜规则,沙特LP主导的资本游戏
SVC全球出资布局的背后,有一个创投圈都十分熟悉的策略——“返投”。
沙特作为LP出资海外基金,并非做无条件的“沉默的金主”,而是希望这些资金能够“绕一圈再流回”沙特——要么以被投企业在沙特设立业务的形式“返程”,要么以基金直接投资沙特项目的形式落地。本质上,这是沙特利用资本吸引技术和项目落地的一种招商杠杆。
科沙克在宣布SVC投资美国General Atlantic时就指出:SVC投资GA基金是其“投资基金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吸引全球顶级基金管理人投资沙特本土公司,并带动后期资本进入”。
换言之,沙特资金投给GA,不仅期待GA在欧美捕获高增长公司,也希望GA未来能投出“沙特的亚马逊或谷歌”。
这种带着“附加条件”的LP思维,同样体现在对易达资本等合作伙伴的要求上。易达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李晋吉曾言,他们与Jada的合作建立在一个共同理念上:以沙特为据点,把亚洲成熟的科技和模式引入中东,帮助沙特和更广泛MENA地区建立起繁荣的科技生态。
沙特LP要的不仅是财务回报,更是将国外优质项目“引进沙特”所带来的产业价值。
这种“返投”潜规则在沙特创投圈已见成效。越来越多国际企业正在将区域总部或重大业务落地沙特。总部位于阿联酋迪拜的社交娱乐独角兽Yalla Group宣布将于2026年上半年在利雅得设立地区总部;与此同时,联想Lenovo亦于2025年8月确认将在沙特设立区域总部并建设制造基地;再如美国资产管理公司Bank of New York Mellon(BNY)已获授权,在利雅得建立中东总部。
就在2025年11月12日,商汤科技官方宣布,其与沙特国家主权基金(PIF)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商汤沙特(SenseTime MEA),近日与沙特国王大学(King Saud University)达成战略合作。
商汤正以中国国产芯片打造当地智算中心,直接推动沙特从“算力进口”转向“本地自控”。这一基建项目不仅覆盖智慧城市、医疗等六大核心领域,更通过与沙特国王大学合作,将智能课程设计、AI辅助教学引入本地教育体系,形成“技术-人才-产业”的闭环。
不久前,沙特投资部官员透露,已有超过780家国际公司获得许可,将他们的中东总部迁至利雅得。这些企业涵盖科技、游戏、快消等领域,其中不乏中国企业的身影。显然,沙特通过资本和政策的双重吸引,正将全球各地的创新力量往本土集聚,形成以沙特为圆心的创新环流。
今年Biban论坛上推出的“创业居留”新政更是这一思路的延续。自2019年沙特推出类似“绿卡”的Premium Residency制度以来,首次批量授予创业者特别居留证,给了100多位外籍创始人。
拿到身份,这些来自五大洲的创始人可以更便利地在沙特开展业务,享受在沙特定居、经商、购房等权限。这体现了沙特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打造竞争性创业生态的决心。
有了身份、有了资金扶持,接下来就看这些创业者能否扎根沙特市场,为本地带来新技术和就业机会了。沙特方面也直言不讳,欢迎他们将创新“本土化”:在论坛期间,沙特分别同日本经济产业省、中韩创业机构、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等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合作MoU。这些协议覆盖创业支持、知识与技术转移、加速器和联合孵化器建设等内容,并旨在为这些国家企业提供进入沙特市场、加强本地化发展的通道。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还将有更多类似易达资本这样的境外基金管理人,因沙特LP的出资而把项目源源不断地送抵沙特。
SVC本身也拥有“共同投资”(Co-Investment)机制,直接与天使投资人及早期创投机构一起投资沙特本土初创企业,从而进一步放大“返投”效应。沙特作为LP不只是资本提供者,更通过主动参与初创公司投资,将全球创投版图的一环引向本土。
这场游戏里,沙特是规则的制定者。
中东长钱崛起
沙特并非孤例。放眼整个中东海湾地区,一股由“石油美元”转化而来的创投热潮正在席卷而来,改变着全球风险投资的资金版图。
自2022年以来,国际油价的高涨令中东产油国财政盈余激增。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国主权基金的资产规模水涨船高——其中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2025年8月的在管资产就达到了9130亿美元,巨额的盈余正促使中东寻找新的投资出口。
与此同时,全球创投行业在美联储加息与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下陷入低迷,欧美传统LP纷纷收紧对子基金的投入。资金供需的此消彼长,使得中东的“长钱”与全球创投市场产生了罕见的共振:一边是美资LP撤退,另一边是海湾资本迅速填补空白。
在这股浪潮中,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的活跃程度尤为突出。自2017年以来,PIF已直接或间接投资超90家企业,覆盖逾13个行业领域,并在2018年设立Sanabil Investments,专投早期与科技项目。
PIF的投资布局横跨全球——从参与软银愿景基金,到投资Lucid Motors、Take-Two Interactive、Magic Leap等创新公司——通过资本扩张为“后石油时代”储备科技动能。
与此同时,PIF与中国科技企业深度联动,聚焦合资共建实体项目在沙特落地。它联合商汤科技打造本地智算中心,以国产芯片为核心支撑,为沙特智慧城市、教育科研领域注入智慧动能;携手联想布局区域总部与制造基地,实现服务器、终端设备的本地化量产;同时联合TCL中环、晶科能源、远景科技等新能源企业,密集布局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产业链。
与传统华尔街LP相比,中东资金往往兼具“国家战略”属性。在投资时,他们更重视产业协同和本土发展的长期效应,而非短期财务回报。近年来,沙特和阿布扎比的主权基金相继进入私募信贷(Private Credit)等新领域,以弥补银行体系信贷缺口,支持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融资。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东“长钱”入局创投,是全球资本循环模式演化的缩影。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美元循环”,主要是将盈余资金投入欧美债券与蓝筹资产;如今的新一轮循环,则更多流向科技股权和创业投资领域。沙特的利雅得与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正在崛起为全球资本与创新交汇的新中心。
目前,沙特PIF已在中国内地与印度设立办事处;而阿布扎比的Mubadala投资公司也已在北京设点,直接开展对华投资与基金合作。
中东主权基金不再甘于幕后,而是以LP、GP、联合投资方的多重角色,走向全球创新市场前台——既投资顶级基金,也携手地方政府与产业方设立联合基金,推动资本与技术的双向流动。
结语
在国内募资环境趋紧、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来自中东的“长线”LP成为了市场的新变量。这场资本迁徙,并非简单的“中东招商”或“资本返投”,而是一场你情我愿的全球资本再配置。
对中东而言,中国的产业能力、供应链经验与创业土壤,是其构建“后石油时代”经济结构的现实模板;而对中国的创投机构与企业来说,中东的长期资金与政策空间,则是延伸产业半径、对冲国内周期的天然出口。
资本的流动因此带有新的互惠逻辑——不再是资金与项目的单向输入,而是一种双向嫁接:中东输出资本,中国输出产业与技术,双方在风险投资的语境下完成互相赋能。
当资金从沙丘流向东方,产业的热度又反向传导回中东,这场跨地域的资本共振,正在重塑全球创投版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