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95后AI产品经理创业获红杉高瓴IDG投资

访客 2025-07-09 17:15:08 2628
一位出生于95后的AI产品经理成功创业,获得了红杉资本、高瓴资本和IDG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大力支持,这位年轻的产品经理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卓越的技术能力,引领团队打造出了一款备受欢迎的产品,此次投资为其公司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未来有望推动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文 | 融中财经

95后AI产品经理创业获红杉高瓴IDG投资

2025年6月底,一笔并不张扬的融资在AI圈炸开了锅。

一家名叫“新言意码”的创业公司悄悄完成了由红杉中国领投的Pre-A轮融资,公司估值超8000万美元。今年1月,它才刚刚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IDG资本、真格等一线基金。

这个项目不是“又一个大模型公司”。它的野心,从一开始就放在了另一个方向:做AI时代的“编程语言重构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它想把“写程序”这件事,变成得像拍照一样轻松:给一个指令,AI就能产出你想要的产品。

项目背后的操盘手是今年30岁的明超平,履历在圈内人看来并不陌生:OnePlus、字节跳动、月之暗面。他做过视频,也做过项目出海。现在,他all in了这一个命题——用AI做一个属于普通人的编程工具,形成“社区 *** ”。

“咱们99.9%是要死掉的,”明超平在《商业访谈录》中接受主持人张小珺采访时坦言他常这样跟员工说,“创业心态就是默认自己会挂掉,然后想办法让自己不要挂。”

外婆带大的学霸

明超平生于湖北,小时候是外婆带大的。他说自己不是“天赋型”学生,成绩中等偏上,天性自由散漫。然而,事儿一旦认下,他就一定要做到更好。

在武汉大学读自动化的四年,是他之一次真正接触编程。那时他还是圈儿里的小白,和朋友参加了科研“智能汽车竞赛”。他为了让智能车效率更高,两年都睡在实验室里,盯着屏幕调代码。最终,他们的项目拿了国奖。

“有很多东西就是不会,但不重要,都可以学。现在我对困难的害怕程度基本就没有了,困难总能克服掉。没有东西是我们学不会的,”明超平说。

他是实践派。做产品时,他不只是坐在会议室里开产品会,而是那个会周末坐地铁观察普通人的生活习惯、自己拍视频自己剪的人。

2020年他加入了字节跳动。“刚去字节极其不适应,觉得自己很菜,压力特别大,”明超平这样说。作为大厂,字节已经有很完善的数据驱动体系,在字节呆过的工程师都能够有很好的产品直觉和肌肉记忆,但明超平觉得这个体系磨灭掉了很多灵光一现的、顶级的、数据验证不出来的颠覆式创意。

他早有创业的念头,深知时间在飞速发展的AI浪潮里时间是最易耗散的筹码。眼看行业风口愈烈,他毅然从字节辞职躬身入局,却又在转身时清醒意识到,自己对资本市场的认知仍有短板。

2023年9月,他和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长谈10小时后,入职月之暗面做Noisee AI。2023年年底,他在Suno的Discord频道里成功推广了Noisee这个产品,用户用Suno创作音乐、用Noisee生成视频,形成了很好的搭配。后来Suno用户爆发式增长,Noisee也被带火了。

然而,当月之暗面国内推广的通用大模型Kimi火了以后,公司调整重心,全部押注Kimi,把海外的Noisee关停了。对此,明超平很支持,因为他很理性:国外的Sora上线后,领先于所有在这个领域的产品,这个赛道失去了“非共识”属性。而他也在不久后从月之暗面离职,2024年9月就出来创业了。

非正宗理工男

他靠辩论训练逻辑,也靠直觉判断产品。

明超平的大学生活不止有自动化实验室。他是武汉大学校辩论队的队长,作为四辩拿过许多次更佳辩手。因为辩论,所以他看重事实,也看重观点,这让他能在创业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听得进不同意见,凡事多想一步,也能很快地调整努力的方向。

他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必须要找到一个反对意见。如果所有人的想法都一致,他则会对这个决策产生质疑:他必须要知道可能会出现的负面影响。

现在“新言意码”的融资风生水起,但是明超平却感觉如履薄冰。投资人都觉得他的公司能做成,没什么反对意见,这让他心里反而有一种隐忧。

90后的创业者更自信、更洒脱、更叛逆。不同于多数人对反对声的抗拒,明超平偏喜欢听逆耳之言——工作里遇到不同意见,他向来直言不讳,从不藏着掖着。在他看来,投资人更像一面镜子:团队视角里的自己总有滤镜,而投资人的审视能照见那些被忽略的棱角与盲区,这种 *** 的真实最是难得。

他始终觉得:创业的核心不是“该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不要做、不能做”——创业者太容易在目标面前走岔路,及时踩刹车比闷头冲更重要。

创业刚起步,他就摔过一个刻骨铭心的跟头。做了多年产品经理的他骨子里想“雕花”的本能容不得AI产出的东西跌出自己的审美线。为了死磕设计质感,团队给Youware塞了一堆好看的模板框架,结果让产品的AI原生度从80%骤降到20%,彻底跟这个时代更大的变量——AI,背道而驰。产品还没来得及见光,他就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

他看得长远:“永远相信Model会变好,永远相信Model与你无关。”

他想在AI的浪潮里,持续打捞那些藏在共识盲区里的“非共识”:既要做出能打透需求的好产品,更想成为AI时代的操作系统,能像中枢般调度万千应用;可他也通透地明白,自己深耕的AI Agent(智能体),大概率是那个被更上层系统调用的存在。但这份认知里没有丝毫沮丧,反倒透着乐观:被需要,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证明。

他真正的愿景,是让成百上千个AI智能体链接,碰撞出远超个体的能量——就像当年Noisee的音视频处理与Suno的AI作曲,一个补位技术盲区,一个释放创作灵感,互补成更完整的生态,最终催生出新的价值维度。

这正是他的“非典型理工”之处:他理性但不死板,逻辑强却不教条。他对代码背后的情绪有感知,对用户语言的模糊能拆解。他能写代码、写PRD、谈投资,还能给员工提供情绪价值。

AI时代的产品不是靠逻辑拼图堆砌出来的,它是靠对“人性 *** ”的精准把握。如果数据和直觉冲突,明超平会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

他写的不是代码,而是情绪的表达结构。

“我们更希望编程是拍照而不是摄影”

明超平想要做出“苹果”式的产品——简洁、优雅、更快、更流畅,没有说明书也能让用户很快上手,同时形成自己的“ *** 效应”。

他2025年3月创立的产品“Youware”的意思是“你来创作”,不论是“Hardware”还是“Software”,用户不再需要写代码,而是“表达想法”,系统自动生成网站、小程序、游戏乃至视觉创意。这是当下最新的AI概念,Vibe Coding氛围编程。

Youware的之一个版本仅用3小时就开发完成,在海外上线后平台访问量在48小时内从1000增长至超100万。Youware的社区也很快建立了起来,截至5月下旬,平台上的创作项目已达数十万。

截至7月8日,Youware的Discord频道已有超6万的成员。Youware的Boost(美化)成为了更受欢迎的功能,有用户一天能使用该功能60多次,包括日韩的客户,还有的人一天能进行500多次prompt的操作。

“新言意码”想做的,不只是一个AI工具,而是编程时代的YouTube和Instagram,抓住用户的创作痛点,实现“零门槛”创作,并形成社区“ *** 效应”。它瞄准的,是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对创作表达的渴望。明超平最执着的,始终是“用户的感觉”。

正因如此,新言意码刚成立10个月就完成了Pre-A轮融资。红杉中国、高瓴创投、IDG资本、真格基金等顶级美元基金悉数押注,投后估值超8000万美元。

见惯了AI赛道大风大浪的资本,为何独独偏爱这个项目?

其一,AI编程是大模型落地最清晰的方向之一,既能贴近C端创作,又能构建平台生态;

其二,创始人明超平背景极度“美元化”:字节、剪映、月之暗面,产品+出海+内容社区经验全包;

其三,项目本身足够“非共识”:不是模型创业,不烧算力,创始人早就做好了demo,团队6个人时就完成了早期架构。

“新言意码”是AI工具层创业里的“那颗蛋”——资本都想赌它孵出鸡。

大厂高管创业潮中的产品理想主义者

2025,“AI Agent元年”。这不仅是大模型性能爆发的一年,更是Agent智能体从概念走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节点。无论是资本,还是AI行业玩家,都将赌注押在这类“能完成任务的AI系统”上。

2024年以来,已有近50位大厂AI高管离职创业,其中来自字节跳动的超30%。他们不再争抢大模型赛道,而是投向AI Agent的多个落地化场景:视频、编程、设计……

明超平是这群人中最“极端产品化”的一位。他几乎不谈大模型参数,也不秀技术团队的简历,而是反复讲“交互体验”、“爆款内容”、“创作动能”。

让每个人都能生成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才是AI的革命。

AI编程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也推动了众多新企业的崛起。腾讯云旗下CODING前产品经理张路宇的“Dify”聚焦大语言模型应用开发,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构建生成式AI应用的能力字节跳动前抖音算法负责人陈志杰的“言创万物”尽管产品还未上线,但它也专注AI Coding,服务于代码编写领域,而明超平的Youware通过自然语言生成代码,助力创意转化为网页、应用和游戏。

三者在利用AI技术辅助创作、开发这一领域有交集,目标用户群体有部分重叠,如对利用AI提高开发效率、实现创意有需求的开发者和创新者。但它们也有各自侧重,竞争并非绝对。Dify在企业级复杂AI应用开发上有优势;言创万物在AI Coding专业赛道深入耕耘;Youware突出社区氛围和创意实现的便捷性,更吸引普通创意者。所以在细分市场和核心优势方面,它们又存在差异化发展空间。

AI Agent大趋势

尽管AI Agent领域的产品还不够多,但是在这条赛道上,除了“新言意码”,大厂和其他AI初创公司也在飞速追赶、竞相角逐市场份额。

国际巨头,如OpenAI Operator已于今年1月正式上线研究预览版,支持自动填写表单、安排事务等较复杂任务;与此同时,中国的字节跳动、阿里、百度也纷纷在Agent领域部署重拳产品。其中字节跳动于今年4月推出面向C端的通用Agent平台‘扣子空间’,其技术底层由火山引擎提供支持整合多模态交互、任务规划,并可动态调用多种工具完成复杂任务流程。阿里则持续升级其Quark AI agent,覆盖学术研究、旅游规划、图像生成等多任务场景,背后支持着超过数亿用户的云端应用。

创业公司方面,肖弘创立的Monica推出的通用AI Agent产品Manus,一上线就刷爆互联网,其在GAIA基准测试中成绩优异,并以“无需用户持续引导”的自动化能力受到资本青睐,融资高达7千万美元以上。还有新锐如昆仑万维团队发布的“天工超级智能体”,强调“深度研究模型+多专家Agent融合”,已广泛落地企业场景,甚至推动公司股价单日涨停。

分析人士指出,不少创业者尚停留在给Chatbot包装的阶段,真正有商业价值的Agent必须解决自动执行复杂任务、数据隐私与决策溯源等问题。据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全球AI Agent市场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4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近45%。

在这样的浪潮中,AI编程Agent被视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之一。在国外,Cursor、Windsurf等公司正在做“编程类Agent”,它们不仅能写代码,还能测试、部署、推理,逐步演化为通用型Agent平台。

目前国内外Agent产品仍存在响应慢、常“幻觉”、产出内容不稳定、覆盖任务有限等问题,但创新者正尝试突破瓶颈。字节跳动的“扣子空间”也频繁与火山引擎模型进行技术协同与迭代测试,优化动态调度能力与生态兼容性。

未来的竞争格局将由谁能打通“理解用户意图-执行方案-持续迭代”的全链条来决定。AI Agent既是技术赛道,也是商业生态之战——谁能吸引开发者、行业合作方及C端创作者构建生态,谁就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平台入口。

结语:我们都在与不确定性共舞

明超平悟出“找到趋势比努力更重要”的人生信条,所以他不断关注大趋势,顺势而为。

他相信未来手机和电脑不会消失,但界面、交互方式会彻底改变:操作不再靠点按,而是自然语言;功能不再靠App堆砌,而是Agent动态调度;用户不再是执行者,而是导演——写指令、调模型、组逻辑。

而在所有场景中,“代码”是最适合被AI替代的切入口。因为它天然结构化、有输入输出、有反馈、有质量高低。

在所有融资热潮、趋势标签、创业关键词之外,明超平的回答始终实诚。

“创业是不稳定的、不确定的、大概率是会失败的,但要多看看背后带来的增幅和收获,”明超平笑谈。

“面对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共舞是挺好玩儿的。”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