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哄睡速成大师,三天掌握催眠技巧

访客 2025-09-22 16:55:31 18445 抢沙发
近日,有人自称是哄睡“大师”,声称只需三天就能学会其技巧,这种速成的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了解,这种技巧旨在帮助人们快速入睡,解决失眠问题,其真正效果和长期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晚上11点,当空灵的声音响起,悦铭的手碟演奏直播间内一下子涌入上万人。“这些人都是我哄睡的对象。”悦铭坚持直播已有三年,只要有空,就会演奏一整晚。下播时,直播间人数依旧不会少于四位数,这意味着不少人会听一整晚手碟。

手碟是一种接近于自然频率的乐器,很多人第一次听会感觉很惊艳。如今,手碟在睡眠疗愈领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账号评论区中总有大量粉丝留言:“今天不播吗”“不直播,我怎么睡”“等你直播”,这让悦铭意识到,当下“哄睡”需求正成为刚需。除了线上演奏,悦铭还在线下门店中开设手碟冥想等课程,试图深度引导睡眠困难群体。

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逐渐归于寂静,对许多人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睡个好觉”已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从线上“哄睡师”到线下的颂钵、冥想疗愈馆,各种新兴服务层出不穷,承诺为饱受失眠困扰的人们带来一夜安眠。

然而,五花八门的疗愈方式不断涌现,其中高溢价的服务刷新很多人的认知。但睡眠困难群体是否能得到真正改善,仍然是个谜。

“哄睡”需求激增

在北京国贸写字楼群的玻璃幕墙间,藏着一间名为“吾观”的疗愈空间。创始人李红颖,为上班族专门准备了“城市午休助眠计划”,成为她店里最火的项目,往往需要提前几天预约。

每天早上9点前,李红颖就要赶到门店,为最忙碌的午休时刻做准备:调整好香薰机,铺好睡垫,将颂钵需要用到的铜钵预热,等待客人来到空间。无论节奏多快,压力多大,李红颖都建议有睡眠障碍的客人中午来休息一会儿。

“高强度脑力工作状态下,睡眠成了当代人的普遍问题。”李红颖进入疗愈行业已有三年时间,系统性学习颂钵和冥想等疗愈课程后,选择将门店开在北京国贸,因为她发现上班族需要“都市修行”。

哄睡速成大师,三天掌握催眠技巧

李红颖在北京国贸的疗愈空间举办颂钵午休音乐会,通过颂钵的低频和振动,降低脑波的运转速率,从而达到放松、减压、助眠的状态。

“一位年轻男孩让我印象深刻,不到30岁,但是头发快掉光了。”第一次看到这个男孩,李红颖吓了一跳。他从事金融行业,压力非常大,不只脱发严重,还有严重的失眠,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并且频繁夜醒,这种状态已持续三四年。

他尝试过吃药,并且去看过门诊,都没有缓解。这个男孩不是个例,国贸附近的上班族大都处于高压状态,很多人向李红颖分享过晚上回家后的状态,不是兴奋得睡不着,就是焦虑得难以入眠,往往会躺在床上反复复盘工作中的一切。

在李红颖看来,这已属于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健康。“针对这种情况,才开设了午休助眠计划。”李红颖提到,其中有不少高收入群体,厌倦了这种紧张的生活,颂钵和冥想让他们能够短暂地逃离高压状态。

李红颖选择进入疗愈行业,也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新冠疫情期间,她经营了十几年的品茶空间入不敷出,“压力山大”,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陷入了抑郁状态,睡眠很差。最终,她决定关掉所有门店,前往大理。在大理,她结识了带领她进入疗愈行业的老师。

今年春节期间,李红颖意外看到疗愈师课程报名爆满。她发现,和以往不同,学员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很多人来自小城市,比如河北的保定、沧州甚至县级市。“疗愈这个行业越来越下沉,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李红颖提到,以前给大家做培训,很多人不了解颂钵、冥想,要从头开始教起,但现在不需要铺垫过多,大家都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李红颖的老师苏仪,进入疗愈行业时间更久,培训了超过20名疗愈师在全国各地开展疗愈课程。在苏仪多年的疗愈经验中,现代社会中不少人无法放松,一直思考,导致大脑无法停下来。曾有一位备战国际赛事的运动员,在赛前特意找到她进行一对一的放松疗愈,两小时内进入了深度休息状态,缓解了赛前紧张。

哄睡速成大师,三天掌握催眠技巧

苏仪带领小愈悦冥想营成员团体在大理做呼吸、冥想、疗愈。

强烈感受到“睡眠疗愈需求”的人还有唐挺。唐挺在北京经营深滤空间已有11年之久,空间主打洞穴盐疗,最开始针对呼吸问题,近年来,他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想解决的是睡眠问题。深滤空间借助于高浓度的负离子,营造更舒适的睡眠环境,也吸引了一批颂钵和冥想疗愈师前来帮助睡眠困难群体。

拥有理工科背景的五感音愈中心主理人张达,更倾向于用科学的视角解读睡眠疗愈的奥秘。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现代人之所以普遍睡眠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身体长期处于一种“随时待命”的警戒状态,交感神经持续兴奋,无法真正放松。

“心理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状态,同样,身体状态也会影响到心理状态。”张达总结,通过声与振的双重作用,颂钵帮助身体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让副交感神经得以启动,从而进入真正的休息与修复模式。

部分老师“三天速成”

一位曾接受张达疗愈的客人,从事芯片设计,每天工作压力巨大,在体验颂钵后不到五分钟便沉沉睡去,于是决定长期进行颂钵练习。近年来,随着疗愈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身体与心理的关联性,有意识地主动解决睡眠等问题。

然而,当睡眠疗愈展现出其温柔一面,市场的另一端,乱象正在疯狂滋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无数投机者,他们打着“疗愈”的旗号,用速成的“技艺”和精心编织的话术,收割着失眠者们的焦虑与金钱。

长期关注疗愈领域的“疗愈时刻”主理人麦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行业内存在着不少培训乱象。市面上不少疗愈课程,只需要三天就能培养一个颂钵老师。这些老师“出师”后,往往从较小的个人工作室做起,用较低的价格做初阶的颂钵体验课程,然而不少人坚持不了多久,也赚不到什么钱。

麦麦解释,行业内活得不错的往往是培训机构,三天收费四千元是普遍水平。但个人疗愈师很多“一贫如洗”,“这个行业门槛很低,很多人认为能把钵敲响就行,但是真的能够分辨声音频率,并且和脑神经科学结合的专业老师并不多。专业老师需要长期地学习和进阶,并且带课也要达到一定时长,才能称得上专业和职业”。

哄睡速成大师,三天掌握催眠技巧

悦铭在演奏手碟,和中国传统乐器即兴碰撞。本文图/受访者提供

张达通过多年的颂钵练习,出版了首套中文颂钵音疗专业书籍。他对这种速成现象深恶痛绝,“三天培训下来,能够演奏,但是一个合格的疗愈师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长期的实践积累,绝非几日培训就能速成”。这些速成的“大师”往往缺乏对声音原理、人体结构甚至基础心理学的了解,操作粗糙,甚至会产生反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还有“大师”将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对症表奉为圭臬,宣称“感冒怎么敲钵,头痛怎么敲钵”,俨然将自己包装成能治百病的“神医”,这在张达看来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这已经有点打擦边球了”。

除了速成培训,过度营销和“大师”人设的包装也让行业乌烟瘴气。张达观察到,国内有不少从业者迷信海外部分国家的颂钵表演,许多机构将尼泊尔、印尼巴厘岛等地包装成“颂钵发源地”,营造一种“古老传承”的神秘感,吸引学员前去“朝圣”。

这些所谓“大师”,很多不过是抓住了人们追求神秘学的心理,通过营销手段为自己打造光环。弃碗正念冥想中心创始人周朝阳也观察到类似现象:“有些从业者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没有学术背景,也没有职业体系,让人看不懂,甚至有很多是骗子。”在这种风气之下,疗愈从业者往往被打上标签,专业性也备受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软色情”的擦边球内容。一些线上哄睡服务,打着陪伴、聊天的旗号,实际上却充斥着暧昧和挑逗的言语,甚至提供“试照”服务,严重偏离了助眠的初衷,不仅容易引发违规风险,更有可能触犯法律。在受访的从业者看来,这种乱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也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失眠者在选择时更加困惑与无助。

“病急乱投医”与“强撑”

“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或者各类线下机构中,只要谁说这个东西好,那就试一试,不管有没有用。”上海凡音优眠创始人沙建军谈到,目前,很多消费者主动尝试各种方式解决睡眠问题,却很难有好的结果。“病急乱投医”,是当下国人遭受睡眠困扰时的普遍困境。

市面上,针对睡眠的疗愈方式层出不穷、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冥想、颂钵和催眠,还有漂浮、盐疗等方式,如何选择成为困难。一些疗愈师甚至打出“包解决”的旗号,开出天价服务。催眠疗愈师赵渼镁透露:“有客户存在睡眠障碍已几十年,很严重,有机构会承诺给10万或者20万元包解决,但效果并不理想。”

这种看似自信的承诺,在缺乏统一执业标准的当下,背后可能是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和消费者权益面临的巨大风险。

此前,有地方消费者委员会公布消费维权典型案例,一位六旬阿姨花费数万元报名琴疗催眠课程,一次性花了44800元,报名80节琴疗催眠课程,该公司一直宣称“声音疗愈属于自然疗法,不打针不吃药无副作用,轻减压、好睡眠、心情放松”,但最终并无效果。消费者委员会发现,经营者宣称的课程效果缺乏科学依据,经调解后退费。

哄睡速成大师,三天掌握催眠技巧

北京深滤空间,有精神缓解需求者在做助眠调理。

在张博宇看来,一些特殊群体的睡眠困难解决方案较为明确。他在美国留学时,发现美国有相对成熟的运动中心,对运动群体皮质醇过高、入睡困难进行针对性治疗。回国后,他在北京建立了一家以漂浮疗法为主的运动和睡眠中心。漂浮疗法可以通过零重力系统让身心放松,提升睡眠质量。

张博宇的主要目标客群本是运动群体,然而开业近一年来,在各类展会和活动中,睡眠困难群体却成为咨询量最大的人群。

“很多长期失眠患者想睡一睡漂浮床,通过睡个好觉就解决问题,这不太现实。”张博宇观察到,大部分想要体验漂浮的失眠群体和运动群体睡眠困难的原因不一样,前者往往存在心理和情绪问题,很多有明显的抑郁症或焦虑症。“我们并没有配备相关疗愈的老师,只能把漂浮床等当作辅助治疗的物理工具支持治疗,不过这很难根治。”

自然音乐发起人陈志鹏,长期致力于用自然乐器(古乐器)和自然声音制作音乐,和欧美多个睡眠空间合作,现在也逐渐进入国内的疗愈空间,他认为相较于被动疗愈,真正能够让受众好起来的是“主动疗愈”能力,依靠外界的力量并非长久之计。

沙建军也提到,大部分睡眠困难人士,对睡眠的认知还不够重视,更不知道如何解决。他表示,很多人“强撑”,对睡眠困难造成的危害性认知不足,最终往往选择放弃睡眠,或者去医院里开安眠药辅助睡眠。

沙建军意识到,哪怕是高知群体,对睡眠的认知也难以到位。他举例,身边有很多世界500强公司的中高层人士,吃完药后头昏脑涨但还是坚持吃,吃了十几年后想要戒断却发现很难,这时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却已不可逆。

谁都能做睡眠管理?

面对野蛮生长的市场乱象,行业规范也开始发力。2025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将“睡眠健康管理师”列为新工种。这一举措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牵头推动,预示着我国的睡眠健康服务正在迈入职业化的新阶段。

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标志着我国睡眠疾病防控将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的跨越。这一新职业的设立,旨在构建一个“预防—筛查—干预—康复”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终结“谁都能做睡眠管理”的行业乱象。她还强调,睡眠健康管理师将会有两支队伍组成,一个是专业的睡眠医务人员,另一个则是提供非医疗手段的医疗健康管理师。

在一些国家,艺术治疗是一门规范化、专业化的学科。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艺术治疗与心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鲁新华曾多次在国外学习相关课程,今年5月,鲁新华作为主要组织者,发起了2025大湾区艺术疗愈高峰论坛,参与的艺术家、养生专家等从业者多达几百人。她发现,不少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涌入疗愈赛道寻找机会。

在她看来,专业化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一旦成为一个职业,就一定有专业性,专业性就指向国家层面的认证,这将为行业标准化建设打下基础”。

以颂钵为例,想要印证其长期疗效,就要加入医学量表,对其效果长期追踪。徐霞芬是疗愈机构音昱的疗愈师,最早学习瑜伽,后续将水疗、颂钵和冥想等形式杂糅在一起,有一整套关于睡眠的疗愈体系。近期,具有中西医结合背景的医生马骥刚刚加入音昱,成为康养负责人。他指出,大部分疗愈方式,目前缺少对照实验数据。

显然,睡眠疗愈行业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鲁新华提到,疗愈的概念十分泛化,如果上升到艺术治疗和睡眠健康管理,标准一定会愈加清晰,“对于社会从业者而言,培训内容和带课实践,都应有所规范”。

从去年开始,沙建军已先人一步,开始做机构的睡眠健康管理师认证。他提到,现在很多医生都来学习睡觉健康管理。

鲁新华强调,大家期盼的是一个健康、有序、真正以人为本的睡眠疗愈市场,使“好好睡觉”不再是一件需要用重金去购买的奢侈品,而是一项人人可以通过科学、可靠的方式触及的健康权利。

杂志标题:一夜好眠,值万金?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44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