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信心显现复苏迹象
资本市场的信心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投资者情绪逐渐回升,市场参与者增多,资金流动增强,显示出市场逐渐走出低谷的趋势,这一复苏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企业投资以及金融市场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10月下旬,上证综指一度突破4000点,虽然之后未能守住,但在4000点上下徘徊。上证综指在3000点上下运行十年之后,终于到达4000点区间,市场理所当然地予以高度关注。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呢?
这一现象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市场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恢复,而信心恢复背后的主要推手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韧劲和资本市场政策的积极作用。在股指达到此区间后,未来还会怎么走,这就有必要认真考量一系列与股市密切相关的因素在未来一个时期的表现。
图/图虫创意
货币政策是影响股市最基本的政策因素。一年多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方向发生了转变。美联储在去年进行了一轮较为集中的降息后曾短暂停顿,近期又两次合计下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0.5个百分点。从趋势上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大概率仍将保持宽松。
我国货币政策基调已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这是近十四年来首次改弦更张。为保持经济在合理水平上增长,同时又因为物价水平处在较低区间,“十五五”时期,我国收紧货币政策的条件并不存在,适度宽松仍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宽松局面将持续影响国内市场资金供给,未来若干年资本市场的外部流动性将得到持续保障。
尽管如此,流动性是否能够真正流入资本市场,支持股市稳健向好,还取决于资金的配置逻辑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过去十多年,除去资本市场,中国居民和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主要集中在两个渠道:一是房地产,二是高收益理财产品。这两个渠道在较长时期内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且较高的回报,但近年来情况却发生了根本变化。
房地产自2021年下半年起进入深度调整期,至今已持续四年多。在全国性供大于求的格局下,房地产已难以再恢复到投资高回报的状态,未来房地产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样吸引大量资金涌入。与此同时,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下降。过去6%、7%甚至8%以上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已经消失,因为这些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底层资产几乎都是房地产。
目前,银行存款已达到320万亿元的巨大存量。在缺乏房地产和高收益理财替代品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终将成为具有一定风险偏好的投资资金的合理流向。
未来几年,资金向资本市场转移不仅是可能,而且是趋势,但会以滚动推进的方式进行。这一趋势将逐步增加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推动直接融资发展,使其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央行历来支持资本市场,但过去更多是间接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去年以来,央行史无前例地在工具创新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去年9月,央行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市场投资机构提供互换便利。当这些机构需要流动性时,可以通过将自身持有的合格资产抵押给央行来换取资金支持。
央行还推出了支持市场主体股票回购和增持的专项再贷款。更为重要的是,央行通过汇金公司强化了平准基金功能。一些金融和非金融资产已划归汇金公司,使其总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在必要时,汇金公司可以通过市场化操作提供流动性支持,平抑市场波动,提振投资者信心。
在工具箱不断丰富的条件下,一旦央行决心支持市场,可以在合理框架内通过极具优惠的条件实现其政策意图。只要市场确有需要,央行可以运用丰富的操作工具,实现相应的操作空间。央行将在未来对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预期稳定与信心提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央多次强调要“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而积极、有效地支持资本市场,正是这一制度完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对央行在中长期内持续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支持资本市场抱有充分信心。
优质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繁荣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源的大力支持下,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未来产业成片崛起,股市的“含科量”快速成长,大批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AI)、机器人、新能源、创新药等高科技公司上市;现有上市公司的四分之一为高科技公司,为市场带来了一大批可投资资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股市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与股市共成长的经验启示我们,本轮科技革命的成果将成为支持中国股市高成长的核心引擎和不竭动力。展望未来,上证综指4000点肯定不是终点,只能是新的起点。
(作者为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杂志标题:资本市场信心,出现明显复苏
作者:连平
编辑:闵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