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熙生物财报背后:“黄金生意”,为何做出了“白菜利润”?

文:向善财经
在那封“刮骨疗毒”式的全员信曝出后,最近,华熙生物2024年财报也出来了。
2024年,华熙生物实现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滑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减少70.59%。其中,第四季度还出现了自2019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单季度亏损。
此外,最让投资者们难受的是:同期,华熙生物的毛利率不降反增至了74.07%,但对应的净利率,却下滑至了3.14%,甚至还不如毛利率的零头多。
一门堪比挖黄金般的好生意,硬生生被做成了卖白菜般的利润,这搁谁谁不傻眼?
那么,是谁吞噬了华熙生物的利润空间呢?
是创始人赵燕提到的内部贪腐,还是战略投入失控?赵燕要刮骨疗毒,那么华熙生物又需要多久,才能彻底走出这场拨乱反正的动荡阵痛期?
谁是华熙生物的增长bug?
按产品业务划分,过去一年,华熙生物就只有“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出现了营收下滑的情况,同比下滑31.62%。
但由于这一项业务,几乎占据了华熙生物总营收的半壁江山,同期达25.69亿元,所以连带着整体营收出现了下滑的情况,
作为顶梁柱的“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怎么就变脸了呢?
可能有过去华熙生物对内部管理调整的舆论负面影响,也可能跟销售费用的下滑有关。
毕竟,先是去年6月,夸迪品牌前主理人枝繁繁自曝“被离职”,被前公司(华熙生物)职场霸凌等等,都一度将华熙生物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夸迪,也正是华熙生物“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下的一大明星品牌产品。
然后是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约为24.64亿元,较2023年下降13.31%。主要系本报告期公司对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进行战略调整,逐步优化品牌推广、营销渠道,渠道及推广宣传费同比降低23.04%……
说起费用,这实际上也是现在纸面上能看到的、对华熙生物利润挤压的最主要来源。
过去一年,华熙生物的三费(销售、研发和管理)总额就达35.89亿元,占总营收的66.8%。
特别是销售费用,哪怕2024年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但华熙生物对应的销售费用率仍高达45.88%。
这个数据横向对比来看,同期,同样是侧重于护肤化妆品业务的巨子生物,只有36.25%。并且巨子生物在2024年实现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
那么华熙生物为什么需要砸这么多的销售费用,且现在还没有跑出一个像可复美(巨子生物旗下)那样的超级大单品呢?
研发层面看,华熙生物的研发投入规模虽然比不上销售费用,但也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而且就研发费用率来看,去年也达到了8.68%,低于爱美客的10.04%,却又高于巨子生物的1.92%。
此外,从“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产品的产销量来看,华熙生物2024年也几乎实现了产销平衡,仅余499.23万支。同期“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产品库存总量,增长到了约2.45亿支。
对应的,同期华熙生物的存货规模也增长至了12.48亿元,“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增长至0.85亿元,最后的总资产减值损失达到了1.59亿元,算是给净利润又带来了沉重的一击。
不过既然华熙生物的产品力在线,那么现在又是怎么回事?
这可能就是销售管理效率的不足了,即钱没有花在刀刃上,或者就是创始人赵燕所提到的内部贪腐了。
毕竟,营销费用高就意味着大量资金在市场推广、广告渠道投放等环节频繁流动,再加上对应的营销投入产出效果本身又很难去量化,评判标准各不相同,所以中间就存在员工贪腐利用的空间。比如夸大预算需求,让区域 *** 商虚增KO费用等等,都可以借机从中捞上一笔。
另外,由于公司在营销过程中往往要与很多外部机构合作,整个流程繁杂且冗长,再加上层层转手外包,所以即便有部分管理层在渠道供应商选择、广告渠道投放等方面“设卡”收受回扣,但很多公司通常也很难有所察觉,也很难对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管监控。
这也使得高营销投入的公司往往更容易滋生腐败问题。比如2018年,大疆在进行内部管理改革之际,就发现从研发、采购到品控、销售等很多内部员工都存在一定的贪腐行为,又比如2022年,北汽新能源营销公司某总监助理便因为受贿143万元,被直接诉诸于法律。
所以某种程度上,华熙生物赵燕在此前内部信中放下的狠话,并非无的放矢。“对于历史问题我们绝不姑息放纵,所有贪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必须在3月31日前限时交代问题、提交辞呈”。
同期,华熙生物的管理费用为6.58亿元,同比上涨了33.77%。首要原因是“系管理变革的组织架构升级、薪酬体系变革导致职工薪酬同比增加”,从上年末的2.34亿元增长至了2.78亿元。
此外,2024年包括华熙生物现任及报告期内离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共计34人,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4355.02万元;较2023年的2543.43万元,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一边是不少员工和管理层在贪腐,一边公司上下都在涨薪,这说明此前赵燕可能就没有发现公司内部管理的乱象,直到那份变脸的业绩快报出来后,才逐渐意识到了问题。
所以就此前的内部信来说,除了把问题归咎于内部组织、管理团队和贪腐人员外,华熙生物的创始人赵燕是不是也应该向无数股东投资者们,下一个“罪己诏”,做一个自我反思和道歉呢?
高管大变动,华熙生物“刮骨疗毒”何时休?
当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对于下一阶段的发展,我自己会从过去对研发端为主的工作走到经营工作的一线,尤其是消费品经营工作的一线,补上从科研产品到品牌的后端链路”。 赵燕在内部信中说道。
虽然对于一个常年身处研发后端的掌舵者,赵燕这种求变的勇气,绝对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攘外必先安内,从去年变革调整开始,去年2月,公司将财务总监由栾依峥调整为汪卉;4月,核心技术人员王勇志、马守伟均因个人原因辞职;同月,华熙生物副总经理刘爱华、原核心技术人员栾贻宏被调岗,均不再直接负责研发相关工作。
然后是2025年1月,华熙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郭学平因退休不再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
紧接着在3月3日内部信后,3月20日,华熙生物再度发布高管调整公告,公司原副总经理刘爱华返聘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后续不再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徐桂欣、栾依峥不再担任副总经理职务,不再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序列,但仍然在公司工作,担任业务副总裁。
同时,聘任汪卉先生、相茂功先生担任副总经理职务。
由此可见,此次华熙生物内部变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那么既然如此,在对外的业务方面,未来又该如何呢?
目前还没有看到更详细的动作,不过粗略来看,过去一年,华熙生物在原料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分别实现营收12.36亿元和14.4亿元,同比增长9.47%和32.03%,并且还加快推进了BloomseaN™ PDRN 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原料、Biomeet™-SQA 角鲨烷等系列原料产品的备案上市。
但遗憾的点在于,玻尿酸等原料的天花板整体偏低。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玻尿酸原料销售额从2017年的26.5亿元增至2023年的47.1亿元,CAGR为10.1%,预计未来玻尿酸原料下游应用端市场需求前景旺盛,至2030年我国玻尿酸原料销售规模约91.8亿元。
整体确实有增长想象力,但就是算不上高增长赛道。
至于时下正热的重组胶原蛋白方面,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但或许是由于此前赵燕的“偏见”:胶原蛋白在护肤品上只是个概念,因为吸收不了,胶原蛋白是没办法对正常皮肤起效的;而注射领域因为维持时间短,也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尤其资本市场都觉得胶原蛋白今后存在什么替代,我觉得不可能。
所以哪怕在2022年,华熙生物就已经收购了益尔康51%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正式进军了胶原蛋白产业领域,但至今却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市场声量。
并且在2024 年度,华熙生物聘请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对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北京益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涉及商誉相关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商誉相关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须计提商誉减值准备7408.88万元……
此外,还有从2015年就开始布局的肉毒素业务,但随着合作的企业Medytox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被揭露,华熙生物在2023年终止了合作,也意味着对肉毒素布局并未完全符合预期。
因此,华熙生物未来想要高增长还是只能做好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侧重于护肤品),以及营养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侧重于食品),也就是消费者业务。
不过在这方面,华熙生物有一个小问题是:品牌战线拉的太长了,整体布局确实完整,但品牌影响力大多半斤八两,缺少一个真正让消费市场记忆尤深的大爆品。
要知道,雅诗兰黛标志性产品是小棕瓶精华,SK2则是“神仙水”,至于同为生物科技公司的巨子生物则是可复美,这些都属于品牌专属的产品认知标签,只要一提起来,消费者立马就能联想到品牌形象。
但现在,作为护肤品赛道的新人,华熙生物旗下就有润百颜、夸迪、BM 肌、米蓓尔等多个不同品牌,分别涵盖次抛精华、膏霜水乳、面膜、手膜、眼膜、喷雾、头皮护理等,个个好像都听说过,但就是缺乏一个清晰的品牌记忆标签,也就很难互相带动销售增长。
这实际上可能就是华熙生物多品牌布局的弊端,也可能是销售费用分散的结果。
所以既然华熙生物要刀口向内,那么赵燕又能不能进一步聚焦业务品牌,从做大爆品开始,以点带面地唤醒整个品牌增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