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全球避险下A股的应对策略 关税战下的市场分化与机遇

特朗普对全球高举关税大棒,引发全球资本市场的巨大避险情绪。美债利率下降、美元指数向下破位、美股断崖式暴跌,市场认为加税会抑制美国消费。加征关税后,由于整体需求曲线弹性很低,估计美国消费者将承担70-80%的税收负担,短期内抬升美国国内通胀,半年后经济衰退迹象可能加速,美国将陷入通缩。
对A股短暂会有悲观情绪影响,但未来A股将会分化。与2018年特朗普 *** 关税1.0时期不同,中国经过连续三年的杠杆压缩,库存周期和AH估值均位于历史低位或相对低位,财政扩张仍有很大余地。
十年美债利率向下突破了4%,表明市场不再担心“关税推高通胀预期”,而是认为“加税会抑制住美国消费”。特朗普认为,短期震荡后,各国要么向美国让利,要么让制造业全面回归美国。然而,中国和欧盟都表示要对美反制,美国的关税效果将大打折扣。此外,美国国内产业链回归至少需要3-5年时间,短期内美国经济衰退难以避免。
有经济学者认为,美国高通胀的根本来源在于其较高的贸易逆差,终结高通胀需削减贸易逆差至合理水平。美联储加息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有高关税才是治本之道。也有学者指出,美国1929年至1932年的“大萧条”危机与加征高额关税有关,类似当前美国 *** 的关税措施,因此全球都担心引发经济衰退,纷纷避险。
根据微观经济学常识,关税由出口厂商和美国消费者共同承担,分配取决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弹性。由于美国是一个消费国,整体需求曲线弹性很低,美国消费者将承担大部分税收负担,70-80%是一个合理的估计,因此可以将“对等关税”视作消费税。
2014年以来,中美贸易总额从3万多亿元增至2024年的4.9万亿元,呈现出震荡走高的态势。与此同时,中美贸易额占中国GDP比重逐步走低,2024年降至3.63%。预计应对措施包括降准降息、财政 *** 加码等,以应对美国对华整体关税税率已达65.7%带来的拖累。
借鉴历史经验,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美国关税提高了20%,到1932年平均关税率已攀升至近60%,导致贸易争端加剧和美国衰退加速。预计美国将从二季度开始实施减税政策,并出台相关财政 *** 政策,这可能对利率和美元提供支撑,使美元出现反弹。欧洲和德国加大财政支出,对强美元逻辑构成长期挑战。
中国加大马力提振内需,股市反映内需而非外需。尽管关税因素短期扰动市场,但中长期来看关键看国内的财政货币政策。融资余额还有翻倍空间,证券行业的净资本为2.23万亿元,融资融券金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4倍,潜力较大。当前融资余额占流通股市值的比重为2.37,处于中位数水平且低于1月10日的数值。
长线耐心资本封锁A股下跌空间,六部门联合印发方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持有A股股票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每年带来6000亿以上的增长。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开始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每年带来5000亿以上的增长。
操作策略方面,保持定力,避免大幅度杀跌。A股有望在本周先抑后扬。除了关注纯内需相关、偏防御的行业外,重点关注美国需求弹性低而中国又有定价权的细分领域,如豁免药品、涨价转移美国消费者的产品、农业、稀土、小金属等。食品饮料、社服等行业受关税冲击较小,潜在受益于后续国内财政、货币政策发力。高股息行业如保险、公用事业也值得关注。国产自主替代领域如光刻胶、EDA软件等也是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