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建军赚钱之道:销量100万的长城 利润高过200万的吉利

我不赚钱,没人能赚钱了,保定车神魏建军,确实所言非虚。
长城汽车交出了2024年业绩报告,坐实魏建军车圈最会赚钱老板称号:
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超8成。
最会赚钱体现在这两点:
整体产销量100万级的长城汽车,净利竟然高过200万规模的吉利汽车。
普遍认知中赚钱往往伴随规模扩张,但长城汽车净利几近翻番是在激烈价格战、规模持平的条件下达成。
拆解长城2024财报,不光能搞明白魏建军如何赚钱的,还能弄清楚2025车圈一股脑冲智驾标配的浪潮下,为何长城还能沉得住气。
长城2024利润猛涨
整个2024年,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
支出层面,2024年长城汽车经营总成本为1921.11亿元,同比增长14.56%。这些是2024年长城花掉的钱,拆分一下包括:
其中占大头的营业成本,其实就是汽车生产的物料、场地、能耗、运输等等费用。
最后,在算上非经营性支出和收入,2024年长城汽车归母净利润为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6%:
更直观衡量造车赚钱能力的扣非净利润,长城2024年的数据是93.75亿元。
这样的赚钱能力在国内是什么水平?我们也排了个座次:
没有上市但已递交IPO申请的奇瑞,2024前三季度的净利润数据和长城全年相当。
所以合理推测,长城汽车的赚钱能力,绝对稳坐自主TOP 3级别。
比较来看,长城汽车2024年全年汽车销量为123.45万辆,同比2023年基本持平,也没有超越2021年128万辆的巅峰数据:
而在几大自主巨头中,长城也显得特立独行:
销量增长不明显的同时,总量也不是更大。100万级的长城汽车扣非净利润,超过产销200万辆级的吉利。
保定老实人魏建军,赚钱能力远超车圈一众浙江、安徽友商。
惨烈价格战,长城怎么赚钱的?
销量持平,但利润猛增,仅看财务数据已经不够,还得深入长城2024销量结构拆解。
123.45万的总销量构成情况是这样的:
两个增长最明显,首先是硬派越野一哥坦克:全年卖了23.1万辆,同比增长42.3%。
其次是魏牌,同比去年的4.16万辆增长31.55%。
但是其他品牌都在降,比如哈弗同比2023年的71.51万辆下降1.25%;长城皮卡同比上一年下滑12.5%;同比跌幅更大的是欧拉,41.69%:
升的,都是车型均价高、单车毛利高的品牌;降的,都是车型均价相对较低,单车利润也低的。
比如坦克品牌车型均价接近25万元,魏牌车型均价处在28-30万元之间。相比哈弗品牌车型均价只在10万元左右……
甚至长城还做出过主动停产不挣钱的欧拉黑猫好猫车型这样的决策。
这就使得长城汽车的单车收入持续提升:
毛利方面也获得稳健的增长:毛利率达到了19.51%,同比增长了1.36个百分点,正在朝着毛利率重回20%的进发。
长城销量分布中,还有一个趋势不容忽视:海外增长迅猛。
全年海外销量达到45.41万辆,同比增长44.61%,海外收入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39.7%,创下历史新高。这其实是长城在价格战中赚翻的第二大秘诀。
举个例子,坦克300国内市场售价约20万元左右,在俄罗斯市场的售价折合人民币超过30万元,溢价幅度高达50%。同样,坦克700 Hi4-T在海外市场的售价也比国内高出30%—50%。
再比如欧拉,国内不过10万元代步车,在东南亚却能以22-25万的价格冲进中高端新能源阵营。
这种同一产品、不同市场、差异定价的策略,有效提升了长城汽车的单车利润水平。
而且,前面所提到的几个品牌下降,更准确的说是国内降,国外升:
我不赚钱,没人能赚钱了,魏建军法门其实就两个:
1)国内市场用高利润高售价的爆款车型守住基本营收和利润,放弃低端价格战。
2)以往在国内大杀四方但如今稍显落后的车型,出海继续发光发热收割利润。
魏建军曾说200万辆以内竞争,不靠规模,的确他做到了。通过魏建军的精密微操,长城汽车成了独一无二的现金王。
实际上通过财报,长城一系列最新的战略和产品行为也就得到了解释。
比亚迪带头,几乎所有车企都一头扎进智驾普及浪潮。而长城主打的还是混动四驱,高阶智驾不是没有,甚至还是之一梯队(同样是自研+合作的方式,算法由元戎启行提供),但只在魏牌和坦克这样的高端产品线上搞。
因为直到2025年初,,大电池、高阶智驾仍然是高成本的前沿技术。比如车位到车位智驾如果要求接管率足够低,那就至少需要一个激光雷达加持。
这样一来,仅仅硬件成本就超过1万元,加上软件开发和后期维护费用,给10万级车型标配压力巨大。
大概只有比亚迪一个特例,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有希望通过规模把高阶智驾成本降下来,所以它能毫无顾忌的开启智驾普及。
但对于其他所有玩家来说,智驾现在大规模上,可能会有一时的规模,但无法保障利润,相应的后续研发投入也就不能保证持续高水平增长。毕竟端到端只开了个头,后续保证每年数十亿持续投入的玩家,才能在体验和功能上持续领先不被淘汰。
魏建军当然不可能拒绝规模效应,偏安100万辆这一隅,而是在等他心目中造智能车更好的时代到来。
有个现成的例子可做参考:电动化时代大家一拥而上,结果最后吃了更大红利的,是雷军和他的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