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电企业们,都有一个“统管全家”的野望

【潮汐商业评论/ 原创】
在北京生活10年的Jesse,“空气敏感”是她生活中更大的困扰。去年,在国补的不断“诱惑”下,Jesse换新了一台新风空调。起初只是报着“重在参与”“捡便宜”的心态换新,但没想到这款“智能空调”还是给Jesse来了点“AI进化”的震撼。
“我对智能家电的认知,还肤浅地停留在只能语音交互上。但新买的空调不仅能检测室内空气环境并自动调节温度模式,还接管了家中两年前购买的加湿器和空气净化器——就比如,当家里PM2.5浓度超过35时,净化器会自动加速运转,空调也同步切换新风模式。”
显然,Jesse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一场家电业“AI命运变革”的实验。而与此同时,“旧设备智能觉醒”的现象也折射出了中国家电行业正在经历的技术跃迁:AI不再只是产品功能的点缀,而是重构家庭空间控制权的核心变量。
当2024年“以旧换新”国补政策撬动超9000万台家电换新时,消费者或许还未曾意识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换新潮背后,藏着家电企业更大的野心:“统管全家”。
如今,被AI赋能的智能家电,正纷纷抢占家庭场景的“入口”,构建从厨房到客厅、从卧室到卫浴的“全屋智能生态”。而这场争夺战中,技术迭代与政策红利交织,家电行业正从“卖产品”向“当管家”悄然转身。
01 换新的尽头:成了“全屋智能”?
“刚装修的时候,考虑过要不要做全屋智能,但又要挑适配设备,又是怎么走线路的,太麻烦了!计划就没落地。但没有想到,这几年陆续换家电,设备都能联网,一个手机就基本能实现家电全操控,反而有‘全屋智能’那味儿了。” Jesse摆弄着手机里集成了多台设备的控制App说道。
Jesse们的困惑与惊喜,恰是过去几年中国家电行业智能化革命的缩影,当人们还在纠结要不要为“未来感”提前埋线路时,技术迭代已经让「全屋智能」从“装修玄学”变成了“换新赠品”。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惠及超3700万名消费者,智能产品在家电市场销售量占比超过50%,全屋智能的实现门槛从“装修预埋”的精英模式转向“换新即得”的普惠革命。
家电的“智能”技术演进,本质是一场从“单项感官”到“全维认知”的系统重构。
智能家电的早期典型是“语音交互”,依赖单一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用户需通过明确指令控制设备,技术局限在“听得到,但看不懂”的线 *** 互层面。而如今,随着Transformer架构与多模态大模型的突破,AI技术实现了跨维度融合。例如海尔冰箱“AI之眼”监测食材时的「视觉识别」、科沃斯扫地机3D语义地图的「空间感知」、海信电视光学影像AI的「环境分析」等,种种AI感知能力被集成到家电中,设备开始具备自主学习和动态决策的“类人思维”。而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引入,更让家电能通过小样本学习优化服务逻辑,例如空调依据用户作息习惯预判温度需求,技术从“被动响应”迈向“主动思考”。
过去的“全屋智能”市场还困在“埋线施工”的泥潭,彼时的一些全屋智能方案需要预埋长达百米的专用线路,安装周期长达半个多月,用户也要“处心积虑”地为每个房间预留插座底盒,这种重基建模式直接将大多数家庭挡在“全屋智能”的门外。
如今,从空调到电视机,从冰箱到洗衣机,从集成灶、洗碗机到扫地机器人,家电们正集体经历一场“AI觉醒”。曾经需要破墙布线、定制协议的“全屋智能”,如今只需在电商大促时换新几台家电,便能无感实现——海尔的冰箱接管厨房膳食计划,科沃斯的扫地机器人自主规划清洁地图,美的空调与加湿器的“呼吸联动”,这些场景的丝滑运转,不再依赖装修时的“基建豪赌”,而是藏在一台台贴着“智能”标签的新家电里。
只是,当家电们不再是等待指令的“工具”,而成了掌控场景的“管家”时,纷纷给自家产品装上“最强大脑”的家电企业们,谁又能真正“统管全家”?
02 到底谁能“统管全家”?
家电集体完成“AI觉醒”后,设备间的协同需求与品牌间的数据壁垒形成了尖锐矛盾。当Jesse的空调、净化器、加湿器通过WiFi协议“握手言和”时,一场关于家庭 *** 的暗战也正在家电行业上演。
海尔、海信、美的等传统家电巨头凭借数十年积累的制造根基与渠道 *** 拥有强大的产品硬实力;华为、小米等科技新贵以操作系统和生态链的“软实力”向智慧家居发起奇袭;就连原本专注清洁赛道的石头科技、追觅也纷纷跨界推出洗衣机、空调等日常家电切入更大的家庭场景。如今,智能家电竞争的胜负手,不再局限于硬件性能的比拼,而是转向“谁能定义连接规则”的底层博弈。
显然,对于这场“ *** 之争”传统家电巨头们早就做好了准备,势必守好“家”的主阵地。
2025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海信集团副总裁、智慧生活产业集群常务副总裁高玉玲表示,海信坚定不移推动AI战略,引领家电业AI时代。海信的AI家电战略,依托“海信星海大模型+DeepSeek”的技术底座,搭建了完整的家电智能体系统架构。海信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厨房电器等白色家电新品,将全部标配海信家电垂类智能体:AI空气管家、AI洗护管家和AI美食管家,为用户打造全新交互范式的智慧生活新体验。
3月19日,海尔智家发布“AI之眼”系列黑科技,让智慧家庭从"替人家务"向"无人家务"跨越。AI之眼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三大场景应用:智能烟机通过视觉识别自动调控火力防止溢锅,烤箱可根据食材自动匹配烘烤参数,洗衣机能识别衣物种类并预警串色风险。近日,美的美居APP焕新版发布,其从单一的家电控制工具,如今可实现跨品牌、多品类的家电家居产品深度控制,成为多品牌AI化智能家电家居控制及服务综合平台。
今年AWE,华为鸿蒙智家迎来了品牌升级后的首次亮相。展会上,华为鸿蒙智家将鸿蒙智行也融进了家庭生活,车机系统可以对展区内的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操控,智慧屏实时同步显示家居状态变化,展示了人、车、家全场景互联,凸显了华为在生态力上的扎实布局与智能交互体验上的优势。
从海信的垂类智能体到海尔的“无人家务”,从美的跨品牌整合到华为的全场景互联……技术的进化正在撕裂品牌间的信息孤岛,却又在消费者需求的统一性面前主动寻找共识。这场家电行业的“ *** 之战”,从硬件性能的单点突破,转向生态规则的系统性较量。
当政策红利退潮,家电企业终将回归本质竞争,谁能以AI为纽带,将分散的硬件整合为“有机生态”,谁就能掌握家庭场景的“话语权”。这场竞争中,或许尚无绝对赢家。但可预见的是,未来“统管全家”的或许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套兼容多元设备的“开放协议”。
而对消费者而言,未来的家或许不再需要“遥控器”——一个眼神、一声轻唤,甚至一次呼吸,AI都能读懂你的需求。
这,才是智能家居的终极野望。
03 一场润物无声的“AI生活革命”
显然,如今智能家电行业竞争的焦点已悄然转向两个更深层的维度:
一是从硬件AI性能的单点突破,转向全局生态的协同智能;二是从显 *** 互的“炫技式智能”,转向隐性感知的“无感化服务”。这两大转变共同构成了AI家电的进化轴线,而后者正以更颠覆性的姿态重塑用户体验的本质。
AI在家电领域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构家庭生活的底层逻辑。例如,在客厅这个家庭娱乐的核心战场,海信视像以“自研AI画质芯片+星海大模型”为技术底座,重新定义了“观看”的本质——让电视从被动显示设备进化为主动感知环境的“家庭视觉中枢”,通过多模态感知与自主决策系统,实现了“画质无感优化、场景无感切换、生态无感协同”的三重突破。
以海信最新推出的RGB-Mini LED电视UX系列及影游旗舰E8Q Pro系列为例,其均搭载了L3+级AI智能,18大智能体深度融合DeepSeek深度思考能力,不仅能听懂指令、思考问题,在AI音画体验、多模态场景服务等方面都具备领先实力。
而在厨房这个更具“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场景中,老板电器用AI技术重新定义了烹饪。其发布的食神AI烹饪大模型+多模态感知系统,实现了从烟灶联动到全流程自主决策的无感化突破——让中式厨房彻底告别“手忙脚乱”的刻板印象。
硬件AI和生态AI的进化,最终都服务于无感化体验的升维。当烟灶通过视觉识别自主调节火力时(硬件AI突破),当冰箱数据被调用优化烹饪流程时(生态AI协同),技术彻底隐入后台,用户获得的不是参数堆砌的“智能”,而是自然流淌的“舒适”。
这种从显性到隐性、从单点到全局的双重进化,或许正是AI家电穿越技术泡沫,抵达真实需求的必经之路。而这些没有语音唤醒、没有触摸大屏的“静默智能”,反而更贴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助推理论”:通过技术预设更优解,让用户无感中获得体验升级。
当智控中枢开始学习用户起床时间自动预热水壶,当智能床垫自动监测心率异常并呼叫救护车,当电视成为孩子的AI家教,这场“统管全家”的竞赛早已超越商业范畴,直指一个终极命题: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智能生活?
可以预见的是,全屋智能正经历从“伪需求泡沫”到“真场景刚需”的淬炼,这之中更大的赢家或许不是某个品牌,而是那些在“无感”中被AI温柔包裹的每个家庭。
“自从感受过‘智慧’空调,就彻底颠覆了我对AI家电的认知。家里去年换新的冰箱,当时听说有AI的功能,但没有留意,我要把说明书拿出来好好看看,要是有什么生态协同,真的要考虑是不是把厨房的电器也都给换换了。”Jesse思考道。
你看,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