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欧建交一步到位

访客 2025-07-24 15:38:41 13904
中欧建交实现了一步到位的进展,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和共同努力,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一建交成果对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975年5月5日,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在病房中会见了来华访问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委员会副主席克里斯托弗·索姆斯。第二天,双方签署协议,中国与欧共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0年后的今天,中欧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关系发展总体上比较稳定,经贸合作一直是重中之重,最核心的经验就是务实。双方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是中欧关系50年间能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欧建交一步到位

2024年5月,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9万列,媒体记者在X8157次列车前合影留念。图/视觉中国

“一步到位”

1972年,在西欧国家驻比利时使馆的一次招待会上,欧共体一位高官握住中国驻比利时外交官宋万国的手,想与之攀谈。宋万国听到对方身份后急忙把手抽回,说:“中国和你们没有任何关系,没什么好谈的。”这位欧共体官员很尴尬,几个准备拍照的西方记者也扫兴而去。

当时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国外交官们都格外谨慎,因为布鲁塞尔是欧共体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

欧共体最早形成于1951年,当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条约,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六国又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六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将这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中国与欧共体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过程。二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中国外交官一度在外交场合不与欧共体官员接触、交谈,连手都不能握。1964年,法国成为与新中国建交的之一个西方大国。随后,中国在1970年与意大利建交,1971年与比利时建交,1972年先后与荷兰、联邦德国和卢森堡建交。

至1973年,随着丹麦、爱尔兰、英国的加入,欧共体扩大为九国。此时,除爱尔兰(1979年与中国建交)外,中国与欧共体八个成员国都已建交。

欧共体通过各种渠道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但双方关系存在一个主要障碍,那就是欧共体与中国台湾1970年签订的“棉纺织品贸易协定”。因此,中国对欧共体关于建交的试探没有主动答复。

1973年10月,“棉纺织品贸易协定”到期,中欧建交的技术性障碍消除。中国 *** 开始解禁与欧共体官员的接触,并指示驻比利时使馆对欧共体展开秘密调研。当时宋万国为驻比利时大使李连璧的翻译,是使馆职位较低的外交官,不易引起外界关注,因此被派往欧共体总部索取资料。

这年年底,宋万国之一次走进欧共体总部大楼。欧共体新闻处处长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十多公斤的资料。自那以后,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到新闻处取一次资料。

1974年,欧共体内部对于与中国建交达成普遍共识。中国也开始考虑其可能性,指示驻比利时使馆准备更多有关欧共体历史、现状、外交等方面的材料。

1974年冬,宋万国去欧共体总部取材料时,欧共体委员会主管外事的副主席克里斯托弗·索姆斯邀请他到办公室喝茶。索姆斯说:“欧共体已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关系,很多国家向欧共体派驻了使团,不知中国 *** 对欧共体有何看法?其实欧共体和中国有很多共同点和共同利益,双方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他提出想以个人名义宴请李连璧大使,如有不便,可以避开市区,到他的郊区别墅。

回使馆后,宋万国立刻汇报了索姆斯的谈话和邀请。国内很快回复了使馆的请示报告,同意接受邀请。

1974年11月,在索姆斯乡间别墅的私人晚宴上,索姆斯向李连璧表示,欧共体十分重视同中国发展关系。欧共体不与中国台湾保持官方关系、签订贸易协定,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关系。欧共体随时准备与中国就贸易协定开始谈判,以建立事实上的关系。

中国给予了积极回应,但没有接受对方建议,先从签订贸易协定、建立事实关系入手,而是决定邀请索姆斯访华,在探明欧共体在 *** 上的态度后实现“一步到位”的建交。

1975年5月上旬,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索姆斯一行6人来华访问,与时任外交部部长乔冠华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谈判。中方要求欧共体代表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 是中国唯一合法 ***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索姆斯表示,欧共体是个经济组织,无权做出这种政治承诺。

经过谈判,双方同意签署建交协议,不发表公报,以新华社发布消息的方式公布。同时,索姆斯在北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声明:“欧共体的所有成员国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为中国的唯一合法 *** ,并就 *** 采取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接受的立场。依照这些立场,我确认对欧共体来说……它不与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或缔结任何协定。”

双方签署协议的5月6日,被确定为中欧建交纪念日。9月,中国在布鲁塞尔设立驻欧共体使团,李连璧兼任使团团长。中欧关系自此揭开新的一页。

贸易谈判突破

1976年5月,第二任中国驻欧共体使团团长兼驻比利时和卢森堡大使宦乡赴任。宦乡之一次正式拜会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弗朗索瓦·奥托利时,奥托利说,希望新大使到任后能克服困难,推动双方贸易协定早日签署。这是宦乡抵达布鲁塞尔后欧共体官员第三次表达同样的愿望了。

催促中国尽快确定谈判时间表,几乎成了欧共体官员同中国外交官谈论的唯一话题。1977年新年过后,宦乡在报告中向国内描述了欧共体官员的焦急,以及使馆草拟的探索性谈判方案。春节之后,国内批准了使馆的报告。

探索性谈判几乎立刻开始。欧共体的最初方案中,中方最不满的是,欧共体有关进出口商品限制性规定的概括性表述,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只有45个字,对中方却多达200个字。同时,欧共体在贸易上不把中国与苏东国家同等看待,而是给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优惠措施。而在中方看来,这从贸易角度讲意义十分有限,从政治角度讲则有损中国国家尊严。中方要求删除或大幅修改,欧共体方面却固执地坚持,谈判陷入胶着。

1977年7月,双方在北京举行了协定文本谈判。谈判中,不但原有分歧没有解决,欧共体方面还提出一个新要价,即中国向欧共体出口的商品价格“不许扰乱接受国国内市场”,否则欧共体有权“不经协商即采取保护措施”。这造成了双方更大的矛盾。

9月,探索性谈判结束,正式谈判在布鲁塞尔启动。双方僵持了两个月,气氛日益紧张。这时,使馆收到国内最新对案,同意接受欧共体方面的多处文字修改。

针对“不经协商即采取保护措施”这款,国内指示,底线是可以改为“遇例外的特别紧急情况,双方也应尽可能地在采取措施之前协商”。但宦乡反对做这种退让,他认为,这等于事实上默认了对方有权采取保护措施。在宦乡的坚持下,欧共体方面态度松动,同意写上“事先协商”条款,但不同意中方“双方不得在协商之前采取措施”的措辞,要求将“不得”一词换成和缓的说法。

经过谈判,对方同意不再提让中国享有欧共体给予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优惠,而代之以相互最惠国待遇。可就在26项条款都接近谈妥时,对方又提出要中方在能源方面对欧共体采取“无歧视供应”这一新要价。中方对此不能接受,除非也写上欧共体在高精产品方面对中国采取“无歧视供应”。

到了1978年2月3日,计划中谈判的最后一天,真正的障碍只剩下了两个:一个是能源“无歧视供应”,二是“事先协商”条款。在最后一轮谈判开始前五小时,中方决定用“注意不采取”一词来替换“不得”。

出乎意料的是,欧共体谈判代表同九个成员国代表协商时,大家认为“对中国挑剔过严”了。因此最后一轮谈判中,欧共体代表主动收回了关于能源“无歧视供应”的新要价,同时要求中方以“注意不采取”一词来替换“不得”,中方立即表示同意。持续了20个月的艰难谈判,在最后时刻以颇具戏剧性的方式宣告结束。

1978年4月,中国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率团访问欧共体总部,与欧共体副主席哈费尔·坎普签署为期五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贸易协定》(以下简称《贸易协定》)。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国家达成的首份系统性经贸协议,被视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基石。双方设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监督《贸易协定》条款的执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中欧经贸合作快速升温,问题也随之凸显。

纺织业作为中国的一个支柱产业和主要出口领域,是中欧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共体也是中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但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衰退,欧洲纺织业面临外部竞争、产能过剩的压力。中国输欧纺织品配额成了中欧经贸的一个主要矛盾。

1979年2月,中欧纺织品协定谈判启动。中方目标是将纺织品出口配额从当时的2万吨扩大至6万吨,但前三次谈判无果而终。

7月,中欧重启谈判。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将配额量增加到4万吨。7月18日,《中欧纺织品贸易协定》草签。中国输欧纺织品配额量翻了一番,中欧贸易关系的一大障碍得以破除。欧共体开始给予中国部分商品普惠制待遇,中国出口到欧共体的商品种类和规模逐年扩张。

“更大的共同点

是彼此都希望和平”

1983年11月,中国与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关系(欧共体三大机构在合并后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欧实现全面建交。

欧共体各国访华代表团越来越多,不仅有多次高层次会谈,还有学生、演员、学者等各种层次的接触交往。双方还组织了商品交易会和展览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欧共体贸易周”。

1985年12月2日至7日,第二届“中国—欧共体贸易周”在布鲁塞尔举行。1979年到1984年,外国在中国直接投资金额达100多亿美元,欧共体企业投资仅占8亿多美元。中欧双方都希望通过这次贸易周改变局面。

中国代表团由国务委员张劲夫率领,人数达180人,比1981年的首届贸易周增加了一倍,带来了260多个引进技术和外资合作项目。欧共体也全力筹备,对外关系委员德克莱克两次发出 *** ,邀请欧共体各国工商企业界人士踊跃参加,把握与中国合作的“大好机会”。

贸易周期间,张劲夫会见了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等负责人。双方决定扩大经济合作领域,针对贸易逆差问题拟订深化方案。

德洛尔有“现代欧盟首席设计师”之称。他1985年出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随后公布了建立欧洲单一市场白皮书,停滞多年的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启。1986年初,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加入欧共体,欧共体增至12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1986年7月,德洛尔应邀访华。7月3日, *** 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他。

中欧建交一步到位

1986年7月3日, *** 在北京会见德洛尔一行。图/央广网

*** 说,我们多年的信念是希望有一个强大联合的欧洲,因为有一个联合强大而又执行独立政策的欧洲,和平就有希望。我们认为,欧洲肯定不希望绑在别人的战车上。因此,欧洲的发展强大就是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强大。我们同欧洲的共同点很多,更大的共同点是彼此都希望和平,都是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这就是我们双方发展政治、经济关系的基础。

德洛尔说,欧共体的目标是使欧洲实现完全独立。由于世界上存在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使欧洲客观上处于依赖和独立自主这两者之间。他强调,他不赞成美国的立场,也批评苏联的态度。他对中国的情况和所从事的事业十分重视。因为中国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他希望中国同欧共体的关系能成为南北平等有效合作的典范。

随同德洛尔访华的首席助理帕斯卡尔·拉米后来回忆:“ *** 和德洛尔主席之间的交流非常精彩,尽管立场不同,但他们都是富有远见之人,对于中国和欧盟关系未来发展方向都有着清晰的想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指出,那时很少有西欧领导人像德洛尔这样坦诚直接地向中方表达对欧美关系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看法,他毫不隐晦地说出欧洲联合的长远目标,使中方清楚了解了其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深层次战略意图。

此行德洛尔还向中方提出希望在北京设立欧共体代表处,中方当即表示欢迎。1988年,欧共体委员会代表团在北京开始办公。到1989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从1975年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至235.1亿美元。

“经贸关系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

德洛尔担任欧共体主席期间,欧共体12国首脑于1992年2月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最终目标是建立欧元)和“政治联盟”。1993年11月该条约生效后,欧共体正式升级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欧洲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步启动。与此同时,中国在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欧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至1995年达到403.4亿美元。

1994年,欧盟提出“走向亚洲新战略”,把中国放在这一战略的中心地位,此后相继发表了多份对华政策文件。

1995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有史以来之一份全面对华政策文件《中欧关系长期政策》,主张全面加强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关系。

1998年,欧盟出台《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并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同年4月,中欧领导人在伦敦举行之一次首脑会晤,时任国务院总理 *** 出席,双方决定建立中欧领导人年度首脑会晤机制。

2003年,中国和欧盟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年10月,中国 *** 发表之一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

中欧关系走在了中国同其他西方大国关系的前面。2004至2019年,欧盟一直是中国之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然而,自2016年起,欧洲对华政策暗流涌动。2019年,欧盟对中国做了“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开始讨论所谓对华经济“去风险”。

2023年,德洛尔创立的雅克·德洛尔研究所发布报告,表示“借助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是欧盟必然选择”,呼吁欧方在“去风险”政策中保持理性,加强能源、绿色科技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中国外交部作出回应,认为其体现了“欧洲有识之士的理性声音”。

冯仲平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中、美、欧三边关系发生了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中国和欧盟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二战结束后的80年里欧美关系总体上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同盟关系,但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对欧美关系的冲击非常大,欧洲也在调整外交政策,更加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在双边场合,欧盟和中国积极开展经贸合作,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在多边场合,欧洲国家更加主张反对单边主义,共同维护联合国、WTO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在这些方面,中欧有着共同或相似的立场。

2024年,中欧贸易总额已达7858亿美元,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冯仲平认为,中欧关系的50年历程证明,经贸关系是连接双方的最重要纽带,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

(本文参考了冯仲平《欧洲战略问题及中欧关系》、丁一凡《跌宕起伏的中欧关系:从文明对话到战略伙伴》、姜恩柱《大国较量:中欧关系与香港回归亲历》、阮虹《宦乡往事》、宋万国《亲历中欧建交》、张晓通《欧盟在中美欧经贸大三角中的“借力型战略”》、邵彤《经贸合作史上的盛会:记中国—欧洲共同体贸易周》)

杂志标题:中欧建交50年:“共同点”与“压舱石”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