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特朗普推动美国制药业复兴,重塑全球竞争力?

访客 2025-09-24 15:01:03 8688 抢沙发
特朗普有意振兴美国制药业,提出要让美国制药业“再次伟大”,这一目标的提出反映了美国政府在制药领域的战略意图,旨在推动制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美国在全球制药领域的竞争力,具体实现方式和成效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评估,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本月中旬,《纽约时报》一则独家报道,给今年热火朝天的中国创新药泼了一瓢凉水。

报道援引白宫内部文件披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草拟一项可能颠覆全球医药格局的行政令,威胁将切断中国创新药管线进入美国的渠道。

消息一出,多家中美两地上市药企领跌。美股中,百济神州和再鼎医药一度均下跌10%左右。此外,亚盛医药、和黄医药、传奇生物等,当日收盘时美股股价均亦分别跌去了2%—5%不等。

不过,后续几日,上述公司的股价就慢慢涨了回来。这则消息带来的影响,仿佛悄然之间便被抹平了。

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此前提出的绝大多数医药相关政策,比如降药价、供应链回流等,基本流于口号层面,大多数都拿不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最终“不了了之”。本次限制中国创新药BD的行政令,大概率也会是相同的结局。

特朗普推动美国制药业复兴,重塑全球竞争力?

图/视觉中国

生物医药咨询公司InScienceWeTrust BioAdvisory创始人唐钧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美国各方利益集团从不是铁板一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则法案的反对者的力量,比支持者要大得多。

行政令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在“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引导下,连续针对医药产业出台政策,“降药价”和“供应链回流”是其中的两大主题。

早在今年5月,特朗普就曾提出要将美国的药价降低30%—80%。到了7月,其又威胁称,将对进口药品征收200%的关税,以“推动美国药品供应链回流”。

8月下旬,特朗普又进一步扩大了药价的降幅,表示将把药价削减1400%到1500%,还宣布会对美国的药品成本“动真格”。

通过其发布的文件和讲话,可以看到降药价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医药征收关税,二是强迫药企降价。

据报道,美国政府约谈了包括强生、辉瑞、诺华、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葛兰素史克等大型药企,要求这些药企在美国提供与其在全球其他国家中所提供的最低药价相同的价格,并设定了9月29日为“最后期限”。

一连串动作后,特朗普政府又将目光瞄准了中国。

本次发布的草案大致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将多种在中国大量生产的药品,包括抗生素、对乙酰氨基酚类止痛药等的产量转移至美国,并提议美国政府应在采购中优先选择本国产品,为将生产转移至美国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由于该类药品附加值不高,引发的讨论度相对较小。

真正引发关注的是另一项政策:美国药企购买中国创新药专利或权益的BD交易,将被要求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CFIUS)的强制性审查,而此前这类交易通常无须审批。另外还要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来自中国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并提高相关监管费用。

资料显示,CFIUS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跨政府部门委员会机构,由国防部、国务院、商务部、国土安全部等16个部门和机构的代表组成,委员会主席由财政部长担任,主要职能为审查外国对美投资,判断是否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原则上,所有有外国公司参与收购美国公司的提议案都应自愿通知CFIUS,CFIUS可以审查非自愿提交的交易,并拥有向美国总统提出终止并购的权力。

近年来,美国政府借CFIUS之手,相继阻止了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企业在芯片、航空等领域对美国企业的收购。

“美方不是铁板一块”

这则报道的大背景是,美国生物技术产业正在经历中国创新药企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家名为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的行业协会主席约翰·克劳利(John Crowley)在报道中表示:“目前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但我们正在失去这一优势,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据医药魔方和华泰研究统计,截至2025年8月27日,全球创新药达成BD交易数量540 项,披露总金额达1634.10亿美元,其中国产创新药达成license out 交易数量83项,披露总金额达845.31亿美元。

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BD金额已占全球总额的一半,正在整体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的位置。而回顾2015年,彼时我国创新药交易总额占全球比重仅有10.8%,美国占比近半。格局转换,中国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特朗普推动美国制药业复兴,重塑全球竞争力?

图/华泰证券研究所

行业格局的转换,直接让美国本土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利益受损。为应对原研药专利保护到期后,价格更低的仿制药带来的冲击,跨国药企常年保持着对创新药管线的采购习惯。唐钧表示,过去美国本土Biotech是跨国药企创新药管线的主要来源,而大多数美国本土Biotech其实最初也是从中国购买廉价资产再转手赚差价,或直接IPO。例如今年6月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与拜恩泰科(BioNTech)总额高达111亿美元的交易,其中的关键管线BNT327正是此前拜恩泰科以近乎“白菜价”从中国创新药企普米斯生物手中购得。

“就好像预制菜,拿出来去厨房稍微炒一下,就端出来卖掉了。”唐钧评论道。

随着中国公司直接“登陆”了美国市场,美国本土这群“中间商”及其投资人们集体遭到了“抛弃”,遂以国家安全为名义支持该行政草案。但在唐钧看来,这一行为本质上还是出于商业动机。

不过,美方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以辉瑞、强生、默沙东等大型制药公司为代表的另一派就对该草案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草案中的打压措施可能会削弱来自中国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的可及性,进而伤害美国患者的利益。

唐钧解释,这同样也是出于利益角度的考虑。今年上半年,跨国药企重大交易中约有38%涉及中国药物,若贸然禁止,会使得其创新成本剧增,长久来看美国大药企还有可能在与欧洲药企,如罗氏、葛兰素史克等公司的竞争中落败。

无论如何,当下的中国创新药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源自中国的资产可能占美国FDA批准药物的35%,远高于目前的仅5%。

脱钩断链划不来

唐钧回忆,类似的斗争,在行业的发展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最近一次,就是美国对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组织(CXO)行业的打击。

去年1月,美国众议院议员迈克尔·加拉格尔提交了一份“生物安全法案”草案,该草案要求美国商务部、财政部和国防部对华大集团、药明康德及其子公司进行制裁。

消息一经传出,CXO市场股价迎来了剧烈波动,药明康德直接跌停,华大基因、康龙化成、凯莱英等板块相关企业股价均遭遇重挫。

虽然彼时成为行业的至暗时刻,不过后续的发展证明是虚惊一场。2024年底,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军事委员会公布了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最终协议文本,显示生物安全法案未被列入其中。

今年以来,药明康德股价较年初已经翻倍,A+H市值均重返3000亿元关口。

唐钧指出,这两件事的共同点在于,都反映了美国想遏制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崛起的企图,结果却发现都是“伤敌一千,自损三千”。“法案草案提出后,美国CXO的股票跌得更厉害了,因为行业发现限制了中国企业后,业务没有回流到美国公司,而是跑去了韩国、印度、欧洲和新加坡。”

以韩国企业三星生物为例,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980亿韩元,同比增长37.06%,净利润为3760亿韩元,同比增长110.06%。反观美国CXO,代表性企业有查尔斯河实验室(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和银杏生物工厂(Ginkgo Bioworks),前者股价在2021年的最高点时超450美元,截至发稿约150美元,仅剩三分之一;后者更惨,如今股价已较2021年的高点跌去逾90%,市值仅剩6.76亿美元。

特朗普推动美国制药业复兴,重塑全球竞争力?

图/Google财经

值得一提的是,银杏生物工厂首席执行官杰森·凯利(Jason Kelly)正是“生物安全法案”的支持者之一,背后的逻辑与本次事件如出一辙。

即使对于草案的短期影响,行业普遍认为也有限。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这样的行政命令不会对现在进行的对外授权交易产生影响,同时一些目前正在谈判中的对外授权交易可能会加速其进程,以便在新限制生效前完成。除此之外,即使行政令提出,也能想办法绕过:比如在欧盟等第三方成立公司,将创新资产装入,进而与买卖双方交易。

在全球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永远离不开顺畅的国际化合作。更何况,医药产业具有人伦属性,脱钩断链既违背产业规律,也违背人道主义。

唐钧指出,真的脱钩,最大输家或将是美国患者。“未来,如果美国癌症患者要比中国患者以更晚的时间、更高的价格,才能用上救命的药物,他们能接受吗?”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68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