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这么离奇!名字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长相

名字是一个人一生的符号,起一个好名字真的太重要了。为了给孩子起个好名字,很多父母翻遍典籍。
有人给孩子取名瑾瑜,多年后少年果然长得温润如玉;也有人叫铁柱,看起来像是天生的敦实健壮模样。
这不免让人疑惑,名字和长相之间难道真的有着某种联系?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人如其名并不是说说而已
我们常用人如其名来评价一个人,这句话有时是一种恭维,而有时则是发自真心的感叹。
经验发现,叫大壮的人,似乎都结实强壮;叫文静的人,似乎都温柔娴静;而叫志强的人,往往显得坚韧不拔。
不仅如此,这种现象甚至扩展到了英文名——叫Tony的人,十有八九是理发店里的总监,拿着剪刀就能给你整出同款明星发型;叫Sunny的,好像总是热情洋溢,仿佛自带阳光特效,让人如沐春风;至于叫Jack的,似乎永远在创业路上,下一秒就能递给你一张全球贸易公司的名片。
事实上,一个人的名字,真的会写在他们的脸上,影响他们的外貌。
海南吴彦祖桂林刘德华东北彭于晏西安周润发……这些江湖名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只要自信到位,管它颜值打骨折,还是配置三七开,只要气场拉满,架势摆足,全部都是国际范!
研究发现,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人们会根据一个人的名字,赋予其某些特征,例如性格特点、行为模式,甚至应该长什么样的刻板印象。
一篇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论文《人如其名:名字刻板印象在面部外貌中的体现》("We look like our names: The manifestation of name stereotypes in facial appearance")深入探讨了名字-长相匹配现象,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1]:
1、名字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外貌?
2、别人是否能够仅通过观察面部特征,猜测出一个人的名字?
3、如果这种猜测成立,是通过何种机制实现的?
研究者采用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实验设计:
1、向参与者展示一张陌生人的照片;
2、提供几个名字选项,其中一个是照片中人的真实名字;
3、让参与者选择最可能匹配照片中人的名字;
4、比较参与者的选择准确率与随机猜测的准确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揭示了以下重要发现:
名字与外貌存在关联性:
参与者通过观察照片猜测名字的准确率为 38%,显著高于随机猜测的 25%。这表明,名字确实可能与外貌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名字可能塑造外貌:
研究推测,名字的刻板印象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打扮方式,甚至塑造面部表情与特征,从而逐渐使外貌与名字的社会预期趋于一致。
中国学者通过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如其名的现象。
一篇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人名发音与面孔的形状概念关联:来自行为和 ERP 的证据》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把名字的发音和面孔特征联系起来。
简单来说,发音圆润、柔和的名字(比如圆圆优优柔柔,带有更多类似拼音uo的音素)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圆脸;而发音较尖锐、硬朗的名字(比如霏霏峰峰毅毅,带有更多类似拼音ie的音素)则更容易让人想到尖脸。
这项研究表明,人们会自然地根据名字的发音,通过形状概念联想到与之匹配的脸型特征[3]。
名字和长相的匹配感可能源于自我实现预言
不少人可能会疑惑:那些自称某地吴彦祖的人,是因为天生长得帅才愿意用这个名字,还是因为名字赋予了他们某种力量,让他们逐渐变得更帅?
同样,白雪公主是因为天生肤白如雪才得名,还是因为名字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她,让她越来越符合这个形象?
这看似是一个典型的鸡与蛋悖论:究竟是名字影响了外貌,还是外貌决定了名字?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上述研究的研究员进一步开展了研究,并于 2024 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 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名字能塑造面部外貌吗?》("Can names shape facial appearance?")的论文[2]。
他们试图解答:我们的名字和长相之间的匹配到底是怎么来的?是因为父母选名字时就看脸取名,还是我们的长相会随着时间慢慢变得更像我们的名字?
研究用人类观察和机器学习算法发现,成年人的长相和名字确实有一定的匹配性,但这种现象在儿童身上并不存在,甚至把孩子的脸变老成成年模样后,匹配性也没有出现。
换句话说,名字与长相的匹配感并非先天存在,而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形成的。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长相会在无形中受到名字相关的社会刻板印象影响,经过时间的积累,逐渐变得更符合这些印象。这就像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一开始并不是天生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长成更符合名字的样子。
1、名字塑造社会期待
名字本身承载着文化意义和象征性联想,会引发他人对名字持有者的特定期待。例如:
吴彦祖 = 帅:这个名字可能直接让人联想到帅气,周围人因此产生潜在的期待,对同样名叫吴彦祖的人开玩笑或称赞你名字这么帅,一定长得不赖。
白雪公主 = 白皙纯洁:叫白雪公主的人,她可能还没来得及自我介绍,就已经被人脑补成肤白貌美、气质清新的仙女本仙。别人见到她,可能会不自觉地问:你皮肤是不是特别白啊?或者你小时候是不是特别像小公主?——这些问题听起来像是随口一问,但实际上已经在期待她符合白皙纯洁的设定了。
这些名字带来的期待,就像一股无形的推力,被通过社会互动悄悄传递给名字的主人。
2、社会期待影响行为
当一个人感受到外界对自己名字的期待时,ta 可能会默默开启一种我要对得起我的名字的暗自较劲模式,无论是主动还是无意识,都会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就是那个名副其实的代言人。
想象一下,与吴彦祖同名同姓的人,照镜子发现自己更像吴彦猪,这时候,他的内心可能会响起一阵警钟:我不能对不起这个名字啊!
于是,他开始疯狂健身、认真护肤、研究发型……
3、行为改变强化外貌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个人的外貌特质可能悄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让名字和外貌之间的匹配感看起来好像是天生的,但其实全靠后天打拼。
于是,这些努力让名字和外貌的联系显得如此天衣无缝,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其实,哪里是命运决定的?分明是健身房的年卡、化妆台的瓶瓶罐罐,还有一颗不辜负名字的决心在背后默默支撑。
4、外貌影响名字认同
当一个人的外貌逐渐贴合名字的象征意义时,ta 对这个名字的认同感也会随之飙升,甚至开始主动给自己打广告,进一步强化名字与外貌的关系。
比如,当某人确实长得帅气时,他可能会自信满满地在朋友圈或社交平台上自称某地吴彦祖,用这个名字来高调标榜自己的帅气,仿佛在告诉全世界:我就是帅气本尊,实名制认证了,快来夸我!
于是,这种认同感就像滚雪球一样,推动名字和外貌的匹配感进入一个正反馈循环:名字越贴脸,人越满意;人越满意,就越努力让自己更符合名字的意象。
总结: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心动了?不妨每天对着镜子说三遍我是吴彦祖,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得往吴彦祖的方向努力,注重健身、护肤、提升穿搭……
长此以往,或许有一天你真的会散发出吴彦祖的光环。
毕竟,名字不仅是个符号,它还带着一股潜移默化的魔力——让你不知不觉地走上帅气靓丽的大路。
参考文献
[1]Zwebner, Y., Sellier, A. L., Rosenfeld, N., Goldenberg, J., & Mayo, R. (2017). We look like our names: The manifestation of name stereotypes in facial appear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4), 527.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076
[2]Zwebner, Y., Miller, M., Grobgeld, N., Goldenberg, J., & Mayo, R. (2024). Can names shape facial appeara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21(30), e2405334121.https://doi.org/10.1073/pnas.2405334121
[3]闫向博, 李东, 杨廙, 田杨阳, 李曌, 蒋重清. (2023). 人名发音与面孔的形状概念关联:来自行为和 ERP 的证据. 心理科学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46(2), 26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