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东树:中国自主汽车不受关税影响,国际化空间广阔

近期,美国对多国加征关税的消息引起了全球关注,国际贸易格局面临重塑。中国汽车出口至美国的数量极少,尤其是自主品牌几乎未在美国市场销售,因此中美之间的关税变动对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影响甚微。
专家崔东树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他建议中国汽车企业应加强国际化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球南方市场的合作,特别要推动小微型电动车和燃油车插混化的发展,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并利用中国制造的优势为当地人民带来福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38,468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价值占比14.7%,仅次于东盟的16.4%。然而,中国汽车在2024年仅向美国出口了11.6万台,占总出口量的1.81%,远低于其他商品出口比例。这意味着即使美国提高关税,对中国汽车出口整体影响不大。
中国汽车出口主要受限于合资企业的产业结构,特别是乘用车领域,这些产品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之下,中国摩托车对美、加等国的出口比例较高,显示出不同商品出口模式间的显著差异。
目前,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份额约为35%,自主品牌则不足28%,这为中国汽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东南亚、南半球等地,中国自主品牌仍有较大提升潜力。这些地区用车环境较差且购买力较低,需要更多购车选择,而中国的小型电动车如上汽木兰在当地表现良好。
鉴于中国家庭人口持续减少,平均每户约2.6人,两人家庭数量增加,增购需求也在增长,因此鼓励发展小微型电动车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更好地适应海外市场的道路和停车条件。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相关地区的汽车需求增强,中国燃油车尤其是插混车型有望实现大规模出口,从而在全球市场上替代传统燃油车。